後菸草時代的美濃野蓮

2015-01-06・農村文化的微光

文‧攝影/張正揚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主任美濃愛鄉協進會常務理事

野蓮池的管理工作繁重,農民經常清晨就要上工,不分寒暑。

旗山和美濃是高雄市旗美地區的兩個人口最稠密的鄉鎮,在過去農業的黃金時代,都曾經獨領風騷,旗山因為出產香蕉而被稱為蕉城,美濃則以生產菸草而有菸城稱號,在過去分別是台灣香蕉和菸草最具代表性的產地。

香蕉和菸草雖然都是經濟作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作物性格;香蕉是純然的市場作物,價格和利潤主要取決於開放的市場;菸草則由於國家專賣,生產和銷售均在嚴格的限制下進行,但嚴格限制也帶來相對保障,菸草的穩定收益,一方面是養成美濃眾多知識階層的經濟基礎,一方面也形塑了美濃農民的性格。由於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交易,相對地維持著一種穩定性,然而長期的穩定也削弱了菸農對於市場的敏感度。

菸草的生產屬高勞動密度,加以專賣制度的保障收購,對於種植的農民而言,菸草一直是主力作物。然而在專賣制度取消之後,美濃的菸草種植面積從全盛時期的二千多公頃降低至二百公頃不到,不再種植菸草的農地,成為各種作物的實驗基地,例如:香蕉產量甚至超過蕉城旗山。美濃的農民在農地上摸索新作物的種植技術,熟悉市場的運作規則,以及重新建立起相關的生產銷售網絡。

靜待水境的傳奇野菜

在美濃這段後菸草時代的摸索中,野蓮(備註1)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作物之一。

《詩經》〈周南.關雎〉篇章所提到的荇菜,和野蓮同為莕菜屬,使野蓮這種水生植物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至少兩千多年前,並且多了一種文學的詩意。野蓮的正式名稱為「龍骨瓣莕菜」(學名:Nymphoides hydrophylla),原產於美濃中正湖,葉柄隨著水面深度而生長延伸,長可達二、三公尺。當年中正湖水質清澈,野蓮因而大量生長。年過七旬的鄰近居民鍾華振回憶,「八、九歲時,看見大人趁著中正湖斷水時,下湖採集來食用。」由於採集上來的野蓮生長已久,纖維老化變粗,必須以手搓揉過後才能食用。然而經過此種搓揉,也確立了野蓮在當地的「食用價值」。

M-201501-136-p1302-600x400

▲野蓮翠綠色的修長葉柄是其食用部位。

美濃居民大部分為客籍,居住於淺山丘陵地帶的客家人,由於物資匱乏,擅長自周遭環境擷取生活所需的資源,是「勤儉持家」的另外一種註解。「搓揉」這一道工序刺激了客家農民「提早」採集,「下湖」這一道勞作則啟發了鍾華振等農民,在一九七○年代自行闢池種植。隨後通過更多的調適,以及更多農人的接力投入,野蓮的應用性質逐漸產生變化,不僅上了自家的飯桌,也上了餐廳的飯桌;在家裡原本帶有一種質樸野性的水草,在餐廳裡搖身一變為「美濃客家特色」菜餚。一種野生水草自湖中,經由客家農民的馴化,成為地域佳餚,為現代野菜作出了最佳的詮釋!如此過程和命運,和尖瓣花(備註2)、鴨舌草(備註3)這兩樣,自水稻田中的長出的野草相仿,然較後二者更多上幾分傳奇色彩。

四季可尋的一道野味

由於野蓮形象獨特,這幾年在市場上逐漸受到青睞,美濃又是原產地,因而逐漸吸引了在地農民投入。二○○五年時我曾初步調查,當時美濃種植面積約五十甲,目前則已超過七十甲,主要集中於鄰近中正湖的埤頭下和廣興地區,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美濃作為野蓮的原生地,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形象,文化和實體的雙重形象,成為野蓮的形象優勢,並逐漸發展成一種巨大的產業形象。然而除此形象優勢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特性值得深究?以下就兩樣特性來進行分析:

季節優勢:南台灣夏季多颱風豪雨,雨季的降雨量占了全年的九成,如此多風多雨的季節不利於戶外的蔬菜生長,欲克服此天候限制,除非以高成本投資設備如溫室或網室,然而設備成本卻對小農形成門檻。野蓮生長於水中,避免了此種天候的衝擊,除非連日暴雨,一般的降雨對野蓮的生長衝擊有限。野蓮在夏季時生長較快,約兩個月可採收,冬季生長較慢,約要三個月,除了換季種植之間會有幾天曬池,一年可以採收三到四次。此種全年供應的特性,在蔬菜匱乏的夏季,成為一項少見的優勢。加以產量有限,野蓮原生於美濃,目前市場上所供應的野蓮幾乎都來自美濃。

勞力密集:野蓮苗蒔下之後,除了平日的管理,農務主要集中於採收時期。成熟的野蓮自採收到出貨,歷經採收、剪根、淘洗、秤重、分裝等幾道工序;其中採收整日泡在池水中,最是辛苦,是技術性較高的勞務,通常以男性為主,夏日頂著烈日,冬季抗衡低溫,尤其遇著出貨量大時,常常清晨就要採收,遇到寒流來襲,往往還要先喝薑湯再下池中。淘洗則分成兩次,野蓮在池中採收後粗淘一次,滌去泥巴,挑去瑕疵,運回家中在小池中再淘揀一次,然後依出貨規格進行秤重分裝,整個過程需要大量勞動力,且難以為機器取代,為農業逐漸式微的農村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多外籍配偶,除了家庭的勞動力之外,幾乎都由這些外籍配偶撐持著野蓮勞務。

此外,野蓮池作為一種溼地,本身即為一個生態相豐富的系統。野蓮池潛藏了大量的鳥類食物,因此成為鳥類如白鷺鷥的覓食之處,甚至吸引若干鳥類如紅冠水雞前來築巢。在生產之外,野蓮池也具備了豐富的生態,兼顧生產和生態價值,足以作為現代農業模式探索發展的基礎。

野蓮產業是否能夠進一步發展,成為美濃後菸草時代的主力作物,仍然有許多問題迄待解決,例如:野蓮農戶之間是否能夠形成足以和盤商議價的集體生產組織?農村的人力是否能夠在一種良好的勞動條件下,支持野蓮生產的大量勞動力需求?以及在日益重視環保的當下,野蓮的栽培方式是否能夠兼顧環境友善?大量的生產用水,是否能夠在一種區域水資源的運用視野上,進行整體規劃?雖然野蓮之路仍然充滿了險阻和挑戰,然而一點都不影響其在美濃後菸草時代,作為一種巨大的,史詩般的探索過程與結果。

M-201501-136-p1306-400

01蒔蓮

野蓮的生命力強韌,其根部與葉子,只要著於濕潤泥地,即可輕易地生長。農民通常取發芽的葉柄數公分,以類似蒔禾(即插秧)的方式種入泥地。

M-201501-136-p1303-600x400

02採蓮

採收野蓮極為辛苦,採蓮者須耐得住酷熱和嚴寒。採收時先放水,將手伸到假莖底下的根部處,自根部整株拔起,冬天低溫必須著潛水衣保溫。

M-201501-136-p1304-600x400

03洗蓮

採收者將野蓮連根拔起後,交給一旁的同伴,進行摘除葉子、滌去泥巴等初步清理和挑選的工作,然後紮成束狀,運回家中再進行一次細部清洗。

M-201501-136-p1305-600x400

04剪下蓮根

自野蓮池載回帶根的野蓮,由於根部非食用部位,自車上卸下後,在小水池進行第二次的清理前,須先將白色的根自根莖交界處,整齊剪下。

* 主婦聯盟合作社長期關注水蓮產品,但依本社產品開發原則,目前未達開發標準。

備註

1 北部等外地市場多以水蓮稱之,但美濃地方仍慣稱野蓮仔,食用部位為其葉柄,即假莖,一般成熟採收時長度大概在一.五米至一.八米之間。野蓮沒有特別味道,但口感清脆,在美濃主要的料理方式是炒薑絲或豆瓣醬,但各種料理方式正逐漸被研發出來,如野蓮天婦羅。

2 尖瓣花,美濃人稱pang1fung3 guang4,莖中空,食用莖葉,味苦甘,多炒薑絲,目前在美濃尚無規模種植,一般在家庭食用。

3 鴨舌草,美濃人稱fuk5 coi1,食用莖葉,炒薑絲或豆瓣醬,近來已發展出少量專業種植,供應量不像野蓮那樣大,若干在地的面帕粄店和餐廳皆提供此道菜餚。野蓮翠綠色的修長葉柄是其食用部位。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