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溫柔老去
2015-01-07・生活提案
文/鄭雅云 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專案執行
在老農民的田裡,可以同時看到現代與傳統的結合:先利用機械鐵牛翻土,再請來黃牛細膩的整平,這麼一來可以有效抑制雜草。(攝影.陳慈慧)
彰化南方的冬季無雨,白日裡甚至也並不太冷。自來到南彰化的溪州居處已一年餘,歲末,聽聞在台北的親友們如常叨念著冬雨如何難捱,想起了自己在北國讀書工作的那些日子,卻已有些模糊難辨了。
離開家鄉台北,在外的時間並不算短,因天性好野,在島嶼各處留下了清清淺淺的足跡,只心不定,從未在哪裡定著。漂泊如此,不想卻在彰南的濁水之州,遇見了一群定根的人們。
定根似的漂泊
初識溪州,是參與台灣農村陣線的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營隊,也曾湊過幾次反中科搶水運動的熱鬧,在彼時見到了吳晟老師、吳音寧與幾位親切的阿伯、阿姆。爾後,飄飄蕩蕩,一面聽聞了,幾位在農陣認識的朋友也陸續到此,一個個像長了根似的留了下來。
數年以後,再來到溪州,也屬偶然。由鄉居詩人、歸鄉文人與進鄉青年所組成的溪州團隊,在此間經歷護水運動抗爭、農鄉社區文化營造、開創在地食材供給機制等等不同面相的積累,在農鄉的沃土上,以各種不同的嘗試層層逼近農鄉土壤之後,在第四年,啟動了夢想宏大的「水田溼地生態復育計畫」,他們說的如同這首詩的堅定:
我們凝神傾聽/水田蕩漾的記憶/重新學習友善土地/
彼此約束,相互打氣/(守護灌溉水源/拒絕使用化學藥劑)/
耐心等待消失的/會再豐富回來
我們懷抱希望/向風伸展/向水找尋/向世間萬物證明/
堅守,做農的價值/創造家園的美好/看顧島嶼的糧倉/
是多麼榮耀
─〈一起回來呀〉
他們成立由農民當股東的農產公司,創建保價收購制度,第一期,就與過去並肩作戰的農民,雄心壯志一起契作了七甲地水稻。團隊百廢待舉,用人之際,恰好一介野萍飄盪而過,便加入了這個正茁壯的群體。
▲水田溼地生態復育計畫第二期,與二十位農民合作,雄心壯志地契作了十一甲地。(攝影.曾冠棕)
到此,不知不覺已一年餘。一年,於我而言已算久的了,可在這裡,水田濕地旁稚嫩年輕的樹園今芳齡十四;相識的叔伯姨姆之間有的也總是四、五十年的交情……又好比我們每日居處、充當辦公室的這座日式房舍,屋裡隨便一樣東西都是祖父、祖母的年紀。
經過市場、五金行、中藥舖/報刊文具書店、新式超商/悄悄變遷的時局/
沿街小吃攤仍然有我/從年輕回鄉教書至今/不變的口味
─〈在鄉間老去〉
溪州的街仔路上,郵局,農會,市場,五金行,中藥舖……,不變的街廓,也許雍容度過了一位長者的年少,再成為孫兒輩記憶中不變的風景。在這個遠離都市的偏壤農鄉,歲月更迭顯得那樣悠長。
扎根土地的詩
歲月悠長,農鄉中人與時俱進,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有的少年出脫,有的青年壯志,從此離家發展,有的在外兜兜轉轉,又回到家鄉,有的保守祖上傳承,務農做工一世人;因而總是年節時候,當客居他城的遊子、出外讀書的青年人紛紛回巢,農鄉最是熱鬧。留下來的,或教書閱讀,或揮汗勞動,或勤奮種作,安然度過數十年華。
像一條鄉間小圳溝/依循河道、潺湲而流/自然消失在陽光或星光之中/
也許沒有人發現/季節如世代更迭/……
一條小小的圳溝/不曾翻覆起驚濤駭浪/只是流過耕作的田野/
偶爾也遭遇/藤蔓糾葛、土石攔阻/總是認分地調整水流/
每一轉折/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生平報告〉
農鄉是無形的溝圳,留下來的,依循其中,奮力流向出口處的夕陽餘暉。一條鄉間小圳溝,會淤積、會斷流,為了配合國家發展,會供四天停六天,並且,無條件地容納所有髒污與毒物,依舊流成一條平靜無波、低聲吟唱的小小圳溝。吳晟老師寫來溫柔,他說,這是農鄉人的「認份」。
一年後的此刻,讀吳晟老師新作詩集《他還年輕》,感受特別不同。因先是認識了這位溫和的長者,見過他和藹的模樣,任小孫子拉著去這去那的模樣,又或者是他退而不休,認真開會寫文案的模樣,而後,才讀到他對於生命的喟嘆,他的憂思,與他在不義面前的鏗鏘有聲。
如果你眼睜睜看著千頃農田/被大水肆虐, 遭乾旱凌遲/
如果你眼睜睜看著賤價堆積的收成/你將以怎樣的筆觸/
揮灑拾穗……如果你置身的所在/仿若患了肌肉萎縮症/
急於消滅一塊塊稻作水田/改種豪宅與工廠/你是否仍將如此虔敬/完成祈禱
─〈面對米勒〉
如果,如果,再多的文字藝術描述類比,比不上親眼看見一塊田地,在塵土飛揚中一點一點消逝,而後在塵埃之中,聳立起水泥鋼鐵建物。米勒何其有幸,沒有見到水泥蠶食土壤,成就無瑕鉅作;而我們又是何其有幸,能在時代前進的飛絮之中,看見立根鄉土的詩人,用一生體會凝鍊而成的作品。
本文中所引用的詩皆出自《他還年輕》。(圖|洪範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