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青竹:竹藝文化的新頁

2015-01-07・生活提案

文‧攝影/曾怡陵

南投縣是台灣竹製品的生產重鎮,其東南方在日治時代因連綿的竹林景觀, 被命名為竹山。(備註1)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年間,台灣從事竹藝加工業的人數達兩萬,投入原竹、傘柄、竹藝飾品等外銷品,以及國內斗笠、畚箕等農具的生產。隨著塑膠製品普及, 輸出品到一九六○年代轉為椅墊、竹簾等產品。一九七○年代後,日本因國內工資增加等因素,紛紛來台灣投資並開發技術,外銷品以竹家具、竹蓆等為主。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國內生產成本提高,業者紛紛外移。(備註2)

走出竹產業的創新路

「現在有辦法的竹農都改種茶葉,山上的竹農除了產竹筍外,幾乎沒有在從事成竹的生產。年輕人都不進來,竹農的年齡層保守估計在六十五歲以上, 有些幫我砍竹子的都七十歲了。」竹產業面臨竹農高齡化的窘狀,關聯產業如生漆早已消逝;一般為了防髒、美觀及阻隔濕氣,竹器會塗裝木工漆,餐具則多半使用PU漆(優麗漆)或自然漆(即生漆)。人稱「保青竹博士」的竹材專家林群涵描述早年台灣的生漆產業:「以前埔里有很多漆樹林,都銷日本。會在漆樹上刮出V字形,然後插入貝殼,一大早三、四點就要開始採收。因為要很多人力,還要特殊的採收時間,加上之後日本下單量萎縮,這個產業就沒了。」

M-201501-136-p1002-400

▲林群涵從事竹材研究和竹工藝品的開發已逾三十年。

不畏產業沒落,林群涵在一九九○年於南投草屯成立「竹采藝品」,除了沉浸於藝術創作外,也開發各式文具、茶具、花器、家具等生活器具。在大陸和東南亞的低價競爭下,扎實的學術背景和獨到的設計眼光讓他得以在嚴苛的產業環境中保有一席之地。

一九八二年從台灣省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五專部森林利用組(現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畢業後,林群涵就讀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和博士班,選擇鑽研冷門的竹材。唸研究所期間觀察到產業衰退的現象,林群涵努力發展竹材的多元應用,希望延續竹工藝的生命。不同於木材有橫向組織,染色時色料可以輕易進入木材內層,竹材在染煮時只有外表染色,內層頂多吸入少量色料,呈現斷斷續續的絲狀色紋,無法呈現木材俐落的染色效果。他將染料帶入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用打點滴的方式,抓住竹子在春天快速攫取養分的特性,讓染料有效地滲透。「但是染料畢竟會滲漏,滴在山林裡,這是我比較不喜歡的。」

此外,他也研究竹子塑形的可能性,「我要什麼樣的角度就先把它彎好,將來稍微整理加工就可以組裝了。」林群涵用水管模先將形狀塑好,套在竹子外面,希望能有效率地解決加工費時的問題。

竹材的保青處理

一般研究室裡有種標本保存的技術叫做永久標本,將葉子泡在藥液裡,保持綠色的外觀。「那為什麼竹子就沒有人這樣做呢?」林群涵於是一頭鑽進竹材的保青研究中。

M-201501-136-p1003-600x400

▲竹采藝品的工作室負責保青竹、管材竹製品及積層竹盒的生產。

保青的原理是將竹子中葉綠素的鎂和藥劑的銅置換。三年生的竹材先以氫氧化鈉煮沸,與竹皮蠟質層起皂化作用,水洗去除表皮層的雜質,此過程前人稱為除油處理,實際上是除蠟作用;之後進入保青程序,將竹材浸泡在含銅藥劑中三十到四十分鐘後起鍋,保留其中的葉綠素b,使竹材呈現蘋果綠的色澤,同時經過保青處理的竹材硬度也較高。

M-201501-136-p1004-600x400

▲保青處理的藥槽。

二○○○年左右, 媒體報導市面上的綠色竹子含毒,林群涵受到波及。事實上,當時報導中的有毒藥劑指的是廣泛用於木材防腐處理的鉻化砷酸銅(CCA),而林群涵在研究之初便已排除這項被歐美禁用的藥品。他只能藉由展覽等場合與客人面對面溝通,導正觀念。

天然環保的綠色材料

從學生時代林群涵便努力跳脫傳統思維,試圖為逐漸衰退的竹產業找出生機。他多次擔任社區大學、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竹藝教學講師,傳承竹製品的傳統技藝;現在,他不定時參與世界竹會(World Bamboo)舉辦的研討會,與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

林群涵表示,這幾年世界各地對竹子的共識就是環保。許多業者找上他,將竹材納入文具、手機外殼等周邊電子產品開發的思考中,希望能塑造環保的形象。相較於木材從栽種到適合伐採至少須等待三、四十年以上;竹子從竹筍到成材最長約五年,輪伐期短。另外,每公頃孟宗竹碳素貯存量為三十五至五十噸,相當於吸收一百二十八至一百八十三噸的二氧化碳(備註3)。「竹林的經營法則是存三去四不留七,意思是要保存較健壯的三年生竹子,砍四年生的,若超過七年都不砍,表示這個竹林沒有在經營,竹林會衰退萎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陳財輝研究員補充,竹林必須進行適度的伐採,否則其外圍將逐漸入侵涵養水源能力較佳的闊葉林,造成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桃園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大面積桂竹純林(屬散生型竹林)為例,由地下莖、竹頭、鬚根構成的緻密網狀連結,會造成生物多樣性低、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下降等狀況,竹林裡的枯竹、老竹喪失經濟利用的價值,加上雨水較難入滲土壤,落葉分解度差,亦是土地可循環性利用資源的浪費。因此適當地管理竹林,運用竹材製成生活民具,可以是一種友善環境的再利用方法。

竹蟬茶則、香座和方竹茶罐

M-201501-136-p1007-600

竹蟬茶則獲得2008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優良工藝品獎」。茶則取材自方竹凹陷處。林群涵表示奮起湖有很多小方竹,頂多三至五公分口徑。他的作法是做好模型,套住大小合適的竹筍靜待一兩個月後拆模。遇雨竹子的體積會增加,中間會陷得較深,若遇乾旱則外型較為平整,便無法取得竹蟬茶則的材料。

因為材料取得不易,成本極高,在客人的建議下開發出用兩片竹材膠合起來的香座,得以量產。

2013年主婦聯盟合作社「日日茶生活」推廣活動的紀念品,採用林群涵設計的茶則。

M-201501-136-p1006-400

【香座】圖/林群涵提供

原子筆和鋼筆

M-201501-136-p1005-400

 

由左至右分別為保青竹原子筆、煙燻竹管原子筆,以及擁有保青竹和未經保青處理竹篾交織而成的竹編筆身的鋼筆。竹管受限於金屬配件的大小,一枝兩百多公分長的竹子可能只有二、三個節可以使用。林群涵委託竹農挑選適合的竹管,但往往無法精準篩選,一批五百多根的竹材只產出一百支筆。

竹編筆則不受此限,但編織費時,三十公分見方需五到六小時。

玉竹茶盤和保青竹果盤

以保青竹膠合而成。每次伐採下來的竹材瑕疵率都很高,因此須篩撿出外皮完整的竹材,再進行保青處理。保青竹器在室外可保持八個月不褪色,室內則可以保持十年嫩綠。

M-201501-136-p1009-400

圖/林群涵提供

竹製食器保養小訣竅

林群涵常使用橄欖油來保養竹筷等食器。提早讓竹器吸入可以食用的油脂,填滿纖維的空間,適度阻絕進食過程中食器接觸的湯湯水水,降低發霉的機率。

備註

1 林漢梁。2000。《竹山林業史誌》。南投:頂林林業生產合作社。

2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竹藝博物館網站。http://www.nthcc.gov.tw/bamboo/02_gu/01_list.asp(瀏覽日期: 2014.12.18)。

3 林子晴。2012。〈林試所研究:適度砍竹有助碳儲存〉。http://e-info.org.tw/node/81002(瀏覽日期: 2014.12.18)。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