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自給圈:使命共同體的力量

2015-01-07・生活提案

文/陳民傑 攝影/王琪君

三國姊妹在「2014合作齊步走同樂會─初路‧出路」的草地上共舞開場。

二○一四年的台日韓姊妹會在台灣舉辦,擇定於十一月六至九日為期四天,共同走入第十六個年頭。十一月七日的專題演講為「我們共同的第八原則─糧食自給的努力」,下午展開兩個子題深入探討,分別為「推動地區營運的困境與解決方式」、「食品安全的因應對策」。本文先就FEC自給圈這個自二○一二年東日本大震災(三一一大地震)後開始提出的構想談起。

發展永續社會的軸心

生活俱樂部連合會的加藤好一會長以〈合作社願景「FEC自給圈」的構想〉為題,首先將「食物」的議題放置到更廣大的政治經濟脈絡來討論,並且講述日本自三一一大地震後的經驗,如何在替代能源發展、社區重建等工作中省思社群自給、永續發展等議題。

「FEC自給圈」是日本經濟學家內橋克人所提出的概念;F(Food)意指食物與農業、E(Energy)為能源、C(Care)為照護、更廣義的福祉與社會互助,這三者的自給不僅成為日本合作社的共同願景,更是任何地區發展自給自足事業及社會永續的軸心,以合作的力量鬆解彼此牽制的競爭。

這個概念產生於這樣的現實情境下:跨國企業的龐大網絡早已滲入現代生活的FEC基本需求中,而這就是部分人所讚頌的全球經濟自由化─我們每消費一項食品,或許就間接支持了某個跨國企業在第三世界國家對貧窮農民的剝削。我們反對的核電,背後服務的也是跨國企業與各國政府併聯的利益結構。甚至在照護方面的需求,各種醫療服務也漸漸因全球醫療與製藥產業的擴張而趨於商品化。

M-201501-136-p2002-400

▲在華山中央藝文公園一起野餐,聆聽野餐詩歌音樂會。

在加藤好一對日本社會的分析中,「跨國企業一直快速地破壞勞動僱用和國內市場,地區社會關係緊密的農業、漁業、中小企業、商店街等在地企業,經濟越來越顯疲軟。」正在掏空社區或地方社會關係的,是跨國企業以「成長」、「貿易自由化」、「市場開放」、「競爭力」等概念為主張,那一套單一貧乏的發展願景。

加藤好一說,日本是「外需依賴型經濟」,該國的十家大型跨國企業每年所賺取的外匯,占總賺取外匯的三分之一。國家政策必然偏向這些大型企業的利益,背後所支撐的信念,則是經濟學中的「涓滴理論」(tricle-down theory)─大企業所獲得的利益總是會以某種方式流向社會的各個部門,提升整體社會福祉。這當然是眾多經濟學神話之一。而如此的政策安排,與背後所流露出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也普遍流行於東亞的其他經濟體中。

糧食自給率背後的社會狀態

以糧食議題為例,我們都以為日本是「稻米大國」,不管是就消費或生產而言,然而事實是否依然如此?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以熱量供給為基準所作的試算, 日本目前糧食自給率為三十九%。每年的稻米消費量約八百萬公噸,但因為新世代日本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日漸遞減當中。

日本的農民正在老化,生活俱樂部琦玉的清水泉理事長表示,若日本農業目前的情況維持不變,在五年內將有六成農民的年齡超過七十歲,而荒廢的農地正在擴大;現今日本大約有六十萬公頃的農地處於荒廢狀態。此外,各國農業通常最易受到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以日本為例,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影響恐將因稻米進口關稅降低而產生惡性的價格競爭,最終導致日本國內稻米生產力的衰退。

M-201501-136-p2003-400

▲日本姊妹會在園遊會攤位分享帶來的產品。

與此同時,全球正經歷糧食危機。世界人口增加,但糧食生產力卻因為天候因素與耕地面積減少而降低;況且部分原本生產糧食的農地轉為能源作物的產地,例如:美國生產的玉米即有三成供做生質酒精使用。清水泉以二○○八年穀物產量減少以及國際糧食價格高漲為例說明,當時印度、中國、越南等稻米出國口以本國消費為優先,實施稻米出口管制,糧食市場一度出現恐慌。「更早在一九九三年,日本受到全國性的寒害影響,稻米產量跌破以往農地平均產量的七成,作為稻米生產國的日本當時大量進口泰國米以應付國內需求,那麼,原本進口泰國米的非稻米生產國怎麼辦?」清水泉說,這種脆弱的世界糧食供需體系將會出現惡性循環,這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

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等我們奉為圭臬的準則,看來只會讓原本就脆弱的世界糧食供需體系進一步惡化;而FEC自給圈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對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替代想像,在這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年代提供另一種向度的思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