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安心共老的社會─以老人的生命為主體出發
2014-04-08・台灣的麥田守護者
文/陳民傑 圖/雙連安養中心提供
▲雙連安養中心的教室安排了各式各樣的課程,住在這裡的老人,以及中心所在社區的老人,在這裡建立各種「教與學」的關係。
台灣正步入高齡化社會,而以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歷史而言,創立初期的中青代社員也到了「或許該來談談老年生活」的生命階段。主婦聯盟合作社作為消費者運動,乃至全面的生活者運動,總是在引領我們去想像與實踐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探索與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為我們鋪上了一條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以外的道路。
社會上存在著對自由市場的美好幻想,似乎將之信奉成人類世界運作的唯一可行模式,並且已經入侵到我們生命中從出生到死亡的任何細微層面。比如老人照護,當一切人力、醫療資源、服務項目等都被放到市場的供需邏輯上且被標上價錢的時候,我們更是亟思著一種較為理想的老年生活形態;就如同當年,我們不願意讓食物生產消費任由市場的利益最大化機制,而罔顧消費者的健康、犧牲環境的永續,因此起而行動一樣。
從機構式養護到社區服務
▲雙連安養中心背對著台灣北海岸,登高即可望見開闊海景,環境清幽,是讓人放鬆身心的地方。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附設的雙連安養中心,位於新北市三芝區;這不只是一間老人安養中心,而是一座以服務老人為主的綜合福利園區。這樣一家機構式的老人照顧關懷中心,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作為我們的參照點,去思考何謂一個理想的老年生活。雙連安養中心在二○○○年正式啟用,二○○九年擴建成今天的規模,成為台灣老人養護機構的標竿,而執行長蔡芳文是安養中心創立背後的關鍵推手。蔡芳文二十年來一心投入老人照護的領域,這所養護機構的規劃與設計,在每一個深入的細節之中都再再顯露出他對老人家的關懷之心。
蔡芳文勾勒出一個他所認為的「理想的老年生活」,他的回答指向理想老年生活的準備─「財務的規劃、健康管理,以及社會參與或支持」。這些都不是年老了再來執行的事,而是整體生涯規劃的一部分。但畢竟只有少數人,還得是處於社會優勢的一群,才有可能以如此理想的狀態步入老年生活;既然如此,像是雙連安養中心這樣的養護機構,是不是可以支援這些「沒準備好」的老年人呢?
在雙連安養中心,整體的人力安排、運作制度、服務的設計、硬體空間的設置,皆以老人為主體。目前,安養中心的服務對象可分為安養(生活可自理的老人)、程度輕重的養護(無法自理生活的老人),以及失智老人乃至安寧照顧;配合政府的長照政策,中心極積將服務擴及低收入戶或各種狀況的弱勢群體。蔡芳文說:「雙連的照顧,是連續性的照顧。但是能支撐的,也只是某一部分。這裡也只能照顧四百三十二床啊!」他說,名單中排隊等著住進來的,還有大約一千八百位老人。
「台灣需要更多這種連續性照顧的機構,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服務,是在居家和社區裡的老人照護。雖然我經營的是機構式養護中心,但以我這十幾年來對台灣社會文化的觀察,讓老人在家裡或社區中得到適當的照顧,還是比較適合的。不過,這在未來或許會有所改變。」延伸至社區的照顧關懷據點,以及居家照顧的服務,確實也是雙連安養中心這幾年來努力推動的工作。蔡芳文說,居家照顧作為長照政策的一環,是正確的政策方向,可惜的是目前的資源只能服務相對少部分的老人。「將來若是推動了長照保險,這些老人或許就不用這麼辛苦了。」國人年老生活的幸福指數,與政府政策的推動息息相關。
善用專業人力資源
問起蔡芳文關於外籍幫傭的看法,他並不太贊同引入外籍勞工來照顧老人。「因為我們有專業的人才,只是這些人力資源沒有被整合起來投入運用。」若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將老人照顧服務,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勞動力看作是市場上交易的服務,於是以相對低廉的薪資請來外藉勞工,似乎是一個符合效益的作法。然而,蔡芳文眼中的老人照顧產業,是「人」的事業。
雙連安養中心的兩百多位員工,持有四十多種專業證書。「在老人照護的不同階段,我們需要有不同的專業。國內各大學的老人服務管理照護的相關科系,每年產出一千七百位畢業生,但政府沒有好好重用他們,比如沒有為他們規劃出國家考試的定位。當專業不受尊重,即沒有理想的產業環境,失去誘因。台灣有一千兩百家機構,約有兩千個服務據點需要這些人才;結果,產業缺人,畢業生卻在徬徨沒有工作。社會老齡化現象就在眼前,而大學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設立系所,政府的政策反應太慢了,制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這是我們所失望的。」
▲蔡芳文可以叫出中心內每一位長者的名字,且熟悉他們的個性。老人照護是一個用心經營的人的事業。
蔡芳文進入學校教課,幫助學生做職涯規劃,甚至與相關科系建立產學合作,研發服務模式、開發老人無障礙輔具。但單一機構的力量有限,要有理想的老人照護願景,還是要回歸到政策的制定上。從社區參與到政策監督,雙連安養中心的確為社員的「共老」願景開啟了一種架構式的參考,讓我們得以從這裡深入去思索:合作社作為一種生活者運動,如何為這個願景注入一些不一樣的能量,把我們擁有的資源與社會關係,導入至一個更趨近於理想的社會樣態,而我們能夠在那樣的社會中,一起慢慢變老。(作者:《綠主張》月刊特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