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2024-10-15・樂齡生活

書摘/嵇國鳳

若時間沒有標準的度量,而是相對的概念,那麼,阿媽晚年生活的一分鐘、一小時與一天,與我的一分鐘、一小時與一天,應該有非常不同的體會與感受吧。

高齡的身體,如何走過日復一日的生活?一個在都會長大的孫女,卻因一次返鄉,偶然觸發了研究的契機。落日時分,孫女注視起阿嬤彎下身,撿拾三合院埕裡曬乾的玉米,一個極為日常、卻讓阿嬤感到如此費力的動作,讓孫女不禁反思,自己與阿公、阿嬤,以及台西村內的高齡者的「差異」,除了可見的年輕與衰老,是否,也遺落了什麼看不見的記憶,尚待傾聽?

彰化大城台西村,作為研究「差異」的場域,其實帶有雙重的邊緣性。一個是城鄉發展上的邊緣;另個則是務農的海口人在社會階層、公共論述裡的邊緣。透過阿嬤領路,孫女一步步地走進村內高齡者的家中,一個個海口人完整又破碎的生命故事,逐漸因「差異」而聚集,也因「差異」折射出當代農村老化的日常光景。「好好生活下去」的簡單心願,其實包含了高齡者在生活中,如何轉化沮喪挫折的經驗與創意。光是維持煮飯灑掃的日常,都成為讓生命持續下去的努力,並帶有克服艱難的意義。在反反覆覆、來來回回的病痛裡,起伏的照護實踐,成為高齡者與照護者、家庭、社區與公衛體系之間,不斷歷經的修正與輪迴。

傾聽不光是為了紀錄與紀念,更是一種發聲,一種將思考延伸為行動的可能。為因應高齡社會及中高齡社員的需求,2019年主婦聯盟成立「福祉委員會」,推廣社區照顧服務,也期望邀請不同世代的社員加入,開啟在地共老的陪伴與實踐。

 
作者簡介
康舒雅

1994年生,台北人。現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博士生。大學期間接觸社區實作,關注草根社群的賦能與公共參與議題。碩士論文《以身立地:彰化縣台西村高齡者人地關係的形構與轉化》爬梳偏鄉的高齡化現象,獲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深信田野研究方法能為知識生產帶來洞見,並認同在差異與共性中擺盪的研究位置,是理解社會的重要取徑。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