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委員會|自覺的合作社精神
2015-12-01・社內大小事
文 · 攝影/歐陽惠如 · 新竹分社編輯委員會委員
二〇一五年合作找幸福臺東場中,共同思考部落希望發展什麼?想要如何發展?當天有多個小組討論:幸福媽媽工作坊的營運、部落陶珠工藝的發展、部落共識的凝聚等等。照片人物蘇雅婷為「台東廢核‧ 反核廢聯盟」前祕書長,為凝聚臺東反核力量的推手,喚起臺東人對核廢議題的重視。(攝影/張瓊文)
二○一五年十月十五日,總社教育委員會在臺北社企流舉辦共識營,五大分社教育委員會委員及、負責協助社務推動的地區營運專員齊聚一堂,交流今年推動的教育活動─推廣合作社共同購買精神、非基改、硝酸鹽、食品添加物、解說員培訓等議題,分享體驗式的海洋生態旅遊、參訪自然農場、親子夯桌遊,彷彿經歷一場迷你的合作社教育博覽會。年年舉辦的共識營,目的為凝聚各分社教育委員會的工作目標與方向,研議共同關注的教育議題,期望各分社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減少想法與執行上的落差。
看似琳瑯滿目的活動背後,有著重要的意義與目的。二○一四年接任總社教育委員會主委的邱彥玲說明,合作社最大的資產就是社員,有優秀的社員, 才能有優質的合作社。「合作人的倫理價值需要被重視,誠實、公開、社會責任、關懷他人,不應該是口號,應該落實在每個社員的身上,才能彰顯我們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理念。」要成就偉大的理想,合作社的價值須透過教育活動的設計來傳遞。
有感於許多社員入社後尚未真正了解合作社,教育委員會開設「給社員的基礎課程」,包含產品、環保及合作教育三大系列,這些平實的課程編排能讓社員深入淺出地了解合作社,進而透過認同而願意積極參與合作社。
邱彥玲強調, 這三大教育缺一不可,合作社是「以綠色消費實施共同購買」:支持綠色消費是觀念,共同購買是方法。如何堅持綠色消費?利用環保教育改變我們的消費觀念。如何共同購買?產品教育的認知補足我們對生活材的了解。合作社是怎樣的組織?組成的社員要有怎樣的態度?合作教育將民主自治等觀念深入社員的意識中,樂於以合作人自居。
組織強壯來自深化教育
亞歷山大‧ 賴羅博士在《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提到,「許多合作教育都是虎頭蛇尾, 皆始於頻繁的活動和高度的熱忱,而終於興致之萎縮。」用這段話反思我們的合作社,二○○一年綠主張公司有四千名會員,由一千七百九十九名社員發起組成合作社,希望要「一起久久」;時至今日已有六萬多人加入,社務與業務快速成長,教育活動蓬勃,但如何深化社員對合作社認同?邱彥玲認為,必須由聘任人員、選任人員及解說員的認同開始, 唯有這群人放下我執,願意改變、學習、思考,方能吸引更多有理想的社員投入。
二○一五年教育委員會三大工作目標之一是「解說員培訓」,邱彥玲強調,「當一位解說員能夠認清解說的重要性,將合作理念內化到用言語感動準社員入社,才可以降低只求利用產品而入社的社員比例,而不參與、不投入的社員也會變得比較少。」因此解說員培訓、評核、回訓、入社說明,如何不流於形式,不只是求有還要求好,不只為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才能不耗盡團隊的精神與力氣。
這份憂心促使教育委員會研議,要求解說員參與二十四小時的培訓課程,同步參與地區營運委員會會議,實際瞭解站所、社務的運作, 豐富解說內容,却被認為約束、不自由。邱彥玲釐清,解說員須不斷精進,建立嚴謹確實且精彩生動的入社解說。這一年多來,入社說明的制度與流程已慢慢步入軌道,這些都是「堅持」而逐步改善的。
社員推動自我教育
▲2015 年6 月6 日至7 日,龍潭區地區營運委員會以勞務分工方式,由社員自發性承辦合作找幸福專案,社員主動參與社務,透過分工學習合作。詹琪芬分享團體動力課程中請學員畫下20 年後的夢想生活藍圖,有人希望自己蓋房子、留下老家三合院推動客家茶文化及茶產業、共煮共餐、開著行動車到處與人交流。
二○○一年綠主張公司轉型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長期以來總社教育委員會始終未能發揮。二○一二年,現任第十四屆監事、曾任第三屆理事主席的陳岫之接任教育委員會主委,開始將教育委員會組織化,她認知到推動教育活動是社員的事,透過社員承辦教育活動才能有更多人認識合作社,據此各分社開始組織解說員成立分社教育委員會;後續還與內政部合辦「合作找幸福」專案計畫,策辦研習課程推廣合作社組織。此後,社員成為合作教育的主要推動者,教育活動的主導權交付社員手中,做中想、做中學,從中體察合作社的核心價值,展開主辦者的自我學習之旅,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當年灑下的種子逐漸在分社教育委員會發芽。以台南分社為例,二○一五年接任台南分社教育委員會的主委陳怡樺、副主委呂梅菁,有著七年級生的新穎思維,加上地區營運專員黃淑禎的輔助,激盪出不同視野的火花。不同以往用讀書會凝聚共識,而選擇凸顯社會真實面貌的影像紀錄片與社員交流。十月「視界影展」從屏東起跑,之後巡迴高雄、嘉義、臺南到臺東,共播出七部紀錄片。陳怡樺說,台南分社社員臥虎藏龍,謝冠妃、黃淑梅、賀照緹都是影像工作者,長期用鏡頭關注環境議題及社會弱勢族群,希望藉由紀錄片影展擴大社員視野,讓社員看見世界的其他面貌。
由於影像的可親近性,也能接觸到關心議題的非社員,陳怡樺說,「儘管每場參加人數都不算多,但若只用參加人數來評斷影展的效益就太殘酷了。我們看到的是社員從中得到的收穫,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呂梅菁分享嘉義場的三位老阿嬤看完《我愛高跟鞋》後,震懾於人類為穿鞋舒適而屠牛取皮的畫面,決心以後不穿皮鞋。
▲2015 年視界影展高雄場,台南分社社員代表、也是拍攝農地紀錄片《黑》的影像工作者謝冠妃正在分享拍攝過程。她提到,這部片的拍攝時間很長,最後選擇以「農民」的角度出發,讓觀眾了解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受害的永遠是農民,由於法規不健全及灌排未分離,排放污水的工廠卻有很多方式規避責任。(攝影/陳郁玲)
社間的合作教育
參訪臺灣各類型合作社開啟了合作教育的另一種視野。二○一二年起,台南分社教育委會連續四年由社員勞務承攬合作找幸福專案,活動結束後社員每每表達對臺灣合作社組織的認識感到匱乏,對於如何展開後續行動有著困惑。有社員提出反思,「我們了解臺灣其他類型的合作社嗎?」因此,二○一四年起陸續參訪台南市新樓儲蓄互助社、臺南高商員生消費合作社、台南市第一漁權會漁業生產合作社,二○一五年續訪仕安社區合作社、高雄市育成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及嘉南羊乳運銷合作社。
每場參訪前搭配課程講座,多場下來,逐漸累積一群對合作運動關注的社員,勤奮學習合作社知能,也促發了籌組合作社的想望,有人想組成設備公用合作社,有人體認到教育合作社的需求,都是對合作運動的廣泛延伸。
▲2015 合作找幸福龍潭場團體動力課程中,共老小組討論「一路樂活合作社」方案,希望推動互助支持系統、訓練照顧人員、老人日間照顧、加入合作農場等。
學習不外乎就是不停歇的思索,加上持續的行動力,雖然成員們是由不同世代聚集而成,台南分社教育委員會共同思考並努力的方向是:「身邊有許多有理念的年輕人在尋找生活與謀生的平衡,我們希望在教育委員會裡帶入這些議題討論、思考合作,」並希望「合作社應該要走出去,看看別人怎麼合作。」
▲2015 年5 月16 日由新營站承辦的仕安社區合作社參訪活動,超高齡化的農業社區,年輕人外流,仕安合作社嘗試發展自有的經濟體來支撐社區福利,關切共老和孩童的教育問題,是主婦聯盟合作社長期關注也努力學習之處。(攝影/周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