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地老人站在一起-瑞典青年的島上抗爭
2013-10-21・珍食 從全食物料理開始
文/楊佳羚 圖/楊佳羚、Orvar Lorimer-Olsson、Nita Lorimer
▲在兩千公里遠行前的出發照。
今年暑假出國期間, 一邊享受日本北海道及瑞典南部的自然風光,一邊難過地看著台灣政府對待農地、海邊與大自然的政策—徵收、BOT與破壞。想要在家中安居的老人也膽戰心驚,不知自家房子何時會被地方政府大刀一劃, 以開發之名強行徵收;甚至,地方政府強拆民宅而中央政府坐視不管。我們期待老人能在地老化,但倘若人民的居住權與生存權都不保,又如何能在地安居呢?本期內容以一位瑞典青年的分享,談談他們如何與在地老人合作,抗拒不當開發。
從一週到一年的抗爭
在《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一書中,我曾介紹左派政治人物妮塔(Nita)。二○○六年, 她介紹我們參訪瑞典的老人照顧機構,我們因此相識、變成好友。二○一○年她的兒子Orvar 高中畢業,先到韓國參加生物奧林匹克,飛回斯德哥爾摩後,再隻身騎腳踏車北上二千公里,沿途搭營露宿,到達瑞典與芬蘭邊界的小鎮。
▲Orvar在接受訪問後的照片。
這篇文章從一個簡單的提問開始— 我們問將滿二十二歲的Orvar 是否在大學修課, 他說:「呃︙這得話說從頭了」。Nita 在旁補充說:「 他說要到Gotland 的森林裡抗議一週,結果我們在差兩天就滿一年時才看他回來!」
Gotland 是瑞典第一大島,北邊的森林(Ojnareskogen)是水源保護區,有珍貴生態,但地方環境法院卻在二○○九年允許礦業公司在那裡開挖。二○一○年監察官提出糾正,因為瑞典地質研究機構的人員同時擔任礦業公司顧問,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可說是「球員兼裁判」,所提出的專業報告被質疑。然而,如同台灣監察院所提出的糾正並沒有明確的執行效力,以至法院對美麗灣的判決最後被忽略;即便瑞典最高法院同意監察官的糾正,地方政府卻沒有把這份有問題的許可提出再議。
▲Ojnareskogen森林一景。
Orvar 解釋,這裡是瑞典承諾歐盟的自然保留區,若違反協議,國家將負擔巨額賠償。雖然地方政府被指出決議過程中的瑕疵,卻不敢承認錯誤;許多可以介入中止開採許可的單位,也沒有任何實際動作。因此,來自各方的青年決定到林裡搭營進行抗爭,要保護這片森林、水源與大自然;他們要捍衛的是「大自然屬於所有人」的基本權利。正如他在當年騎腳踏遠行中隨處搭營一樣,青年們在這片森林裡創造出一個空間,讓不同背景的人在此相遇,並與當地人溝通。
如同台灣許多開發案, 當地居民分裂成兩派:一派支持開發,希望能有更多工作機會與經濟成長; 另一派反對開發, 當中有許多是在地老農民。抗爭初期,小島居民對這些聲稱來保護森林的外來年輕人持保留態度,不太敢前來聲援。Orvar 說,他們除了希望創造碰面交流的空間,也要製造一些讓別人提供協助的機會。例如, 森林裡沒有印表機等資源,他們便透過網路讓那些沒有來到小島的人列印了再寄來;此外,帳蓬裡的年輕人也向當地民眾尋求協助,這些舉動為那些不敢直接在森林裡長住抗爭的人創造了參與機會。有一天,一位老人以他這輩子第一次自己做的肉桂捲招待這些抗爭者; Orvar 說,這就是改變的開始—提供協助也是積極參與抗爭的方式之一,在地人因此與這些外來青年站在一起。
我們不再是外來人
後來, 當地農民出動農具車,大約兩百人集結在森林裡繞行,支持青年抗爭,而讓情勢出現逆轉的可能— 這時, 聲援年輕人不再是件偷偷摸摸的事了,支持保護森林也不再是少數的聲音。甚至,當地一位曾被礦業公司相關企業聘任的伐木工人也來到帳蓬,跟他們說:「我以為就算沒有我來做這份工作,也會有其他人來做,但我現在發現我錯了!」他最後還留下一個裝有捐款的信封,Orvar 說,對這位當地人而言,這不是小數目。
在一次與礦業公司的協商會議前,Orvar 拜託當地老人出席。他說:「你們的存在會讓整個場面和平!如果只有我們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與警察對峙,會太過衝突。」因此,在一次阻擋礦業公司進駐的行動中,在地老人也和年輕人坐在一起。當地居民因為住在小島上,一直有一種抗拒外來勢力干預的心態,然而,這些年輕人在森林裡的溝通平台消除了小島居民對外來人的懷疑; 而那些把抗爭者抬走的七十名來自斯德哥爾摩的警力,則代表了外來干預勢力,激起當地居民的氣憤之情。
這個保護行動暫時取得成功,Orvar 常跟其他青年或組織分享這次行動的成功關鍵:一是他們有幸在森林裡搭營,不像其他抗爭行動占據礦業公司的地,而造成長期抗爭的困難;二是他們沒有階層化的組織,每個人對外發言時都只代表自己,只要大家保持共同目標即可;三是他們不仰賴、也不視自己為「專家」,不會因此而讓人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發言,相反的,他們創造出許多參與機會,讓大家成為抗爭行動的一分子。
近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年輕人參與社會行動,保護農地與自然、捍衛居住權。我們的社會期待有更多公民覺醒的契機,來對抗不公義與無限制的開發計畫,讓台灣環境得以永續存在、人民得以在地安居。(作者:高師大性別教育所助理教授,著有《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