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濟 搭起社區與地方的新橋梁

2022-11-11・站所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文、圖/林邦文・第八屆理事 插圖素材/freepik.com

今年主婦聯盟合作社(下稱合作社)承辦內政部委託舉辦的「2022 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由我擔任計畫主持人,以《地方創生X 社區經濟X 合作事業》為題設計課程,探討合作社如何結合近年方興未艾的地方創生、助益社區經濟,連結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合作社將是社區經濟的新介面

這次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的特色將地方創生、社區經濟、合作事業扣合,誠如前國發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所言,「合作社在當前台灣的價值:接引社區營造組織走上更強的社區經營之路,藉參與合作社經營,人人更體認民主與平等,讓結社成為下一階段台灣社會的生活常態,合作經濟發揮集體智慧,開創全新的交易型態。地方更多人參與,更多合作事業體,更多想像……自然而然,我們就走過了社區營造,創發了地方生機。」合作社的組織價值──團結,以「你好、我好、共好」的互助精神,創造具有公平、互助特性的社會經濟,會是導入社區經濟或是地方創生的新介面。
 
螢火蟲書屋創辦人葉家豪分享從撿拾垃圾到環境教育。(攝影/潘嘉慧)
但如何讓民眾了解合作社也是地方創生的一種途徑、讓社區了解合作社精神,的確是不容易。於是,培訓計畫以「工作坊」形式呈現,透過課程、講座與談及實地參訪,每個學員都更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合作社的獨特性質,像是工作坊帶領學員實際走訪南投竹山現場,由青竹生產合作社負責導覽在地竹產業,其中把竹子經營成事業,發展竹炭等相關產品,並結合地方產業成立的「溪州仔文化產業聯盟」,聯盟成員共同為推動當地的農業休閒產業而努力,農村嶄新的生命力也就此萌芽茁壯。
 
南投竹山青竹生產合作社把在地生活常見的竹子經營成事業。
又或是邀請高雄市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分享其品牌「杉林布包」,2018年,知名速食品牌與印花樂聯名推出主題手作布包,大獲好評,全是出自其社員媽媽們之手。這群媽媽以合作社的型態增加就業機會,同時也成就了地方創生。這些典範的案例,齊心打造永續家園,合作解決地方問題。
 
從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分享的「杉林布包」,看到合作經濟的各種可能。

從地方特性發展不同的教育種子

考慮地方特性關係,北、中、南三場工作坊各有不同設計,亦發展出不同形態。中部工作團隊以前任理事主席李修瑋為首,與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系合作,青年和學生的合作教育,對於未來培養新一代合作經濟領導者,將是很大的助益;至於北部團隊由我帶領,北南、北北分社因為地緣靠近,透過這次活動,做了跨分社的共工與交流;南部工作團隊的成員們多數都有執行食農教案的經驗,為體現合作社的第七原則「實踐關懷地區社會」,很接地氣的跟台南新化社區大學、張氏農場合作,也期待未來對於符應地方需求,開創推廣更多的合作教育課程。
 
南部學員參訪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
北、中、南三場工作坊各以不同形態呈現。(攝影/潘嘉慧)
內政部曾於2006年正式將合作社納入社區營造的一部分,推動合作事業結合社區營造計畫,儘管合作法制面尚未完善,合作教育卻是刻不容緩,這個政策委託案,正讓合作社發揮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為連結未來合作的可能性,活動結束後,學員們組成社群網絡,也讓人燃起合作社與地方更多可能的想望。



 

  關於籌備工作坊的快問快答  

 綠 = 綠主張月刊
 林 =2022 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主持人林邦文

 綠  籌辦培訓過程中遇過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
 林  最大挑戰還是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例如參訪地點主要負責人確診、參與學員快篩陽性等,參訪地點被迫改變,部分學員無法參加,人數變化不可控,如何做到不浪費資源,隨時都要應變。

 綠  活動中妳最大的收穫是?
 林  有幸跟夥伴一起完成這件事,感受到被信任的成就感,三場報名都是「秒殺」,甚至不得不提早關閉報名平台,學員回饋更是踴躍,共144筆,還不包括在社群的動態分享。

 綠  其中有令妳印象深刻的回饋嗎?
 林  有學員期待合作社可以透過更多的教育,將自助、互助觀念深植公民社會之中,孕育更多兼顧盈利及社區發展的組織型態;另外,透過工作坊共學互助的機會,讓人可以激盪更多有意思的宣導方式。這些共鳴讓我們對於一直在做的事感到更有力量。


(首圖圖說:工作坊結束,正是行動的開始。(攝影/潘嘉慧))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