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變沃土 都市蚓農創造資源循環
2023-12-12・產品故事
文/蘇怡和・北南分社社員 圖片/都市蚓農提供
與飲食息息相關的除了全食物利用,還有剩食問題也是一大重點,曾想過都市裡的廚餘除了丟垃圾車還有什麼解套方式嗎?都市蚓農致力推廣自家廚餘原地處理,並進一步轉換為可建置都市農場的沃土,讓資源在生活場域循環,為自家廚餘找解方。動手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發明生物動力循環養耕農法的李朝安創辦了都市蚓農企業社,他與具食品科學暨社區健康營造的生技博士林琬曼共同經營,透過「生物動力循環箱(Do It Box)」,創造出不需電力、農藥與肥料,僅透過在自家廚餘裡生存的生態系作為動力,生成肥力高且利於耕種的沃土。Do It Box顧名思義,解決居家剩食方法無他,做就對了!其諧音「都蚓箱」闡明了箱內可形塑環境生物多樣性,讓分解植物的蚯蚓、分解動物性蛋白質的黑水虻,以及疣跳蟲及百億微生物、細菌等生物作為動力,分工將所有廚餘,包含骨頭、蛋殼、魚肉、蔬菜、果皮、咖啡渣等,及環境廢棄物,如枯葉、雜草等,不同特質的有機物質分解,化廢為寶養出好土壤,並幫助大量碳排回歸土壤儲存。

以沃土生養萬物 自然界處處是寶
生熟廚餘提供多元微生物獨立生存的足夠空間,再加上時間作用形成生態系,培育出菌相富饒的沃土。李朝安更以都蚓箱創造出的沃土生養萬物,位於桃園龍潭園區,種植的瓜果在無人工干預下自動冒出數十顆,同時闢出一塊養雞區域,種的菜人雞都可吃,堆肥形成的堆肥茶可改善環境蚊蟲問題,也含有各種微生物及酵素是動物的健康飲品,黑水虻除了分解蛋殼與雞糞,其幼蟲也是雞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整個園區處處是寶。
人類渴望的自然 在家也能復育好土
聊起成立都市蚓農的契機,具有健康促進專業背景的琬曼認為,農業與健康的基礎都離不開土壤,而現代化社會的公園都變成石頭路、校園都以PU 材質覆蓋,生活在都市的我們總是缺一把好土,都蚓箱的生物動力作用能將大自然的元素含括其中,讓都會區家庭在家就能復育好土。過去擔任百貨業總經理,也做過房地產的李朝安,年過半百之際卻將滿腔熱血投身土壤,每年閱讀逾60 本書的他也分享到,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身體深處的DNA 會渴望回到自然;50年代醫學上最大問題是癌症,而當代則是精神性疾病,李朝安希望下一代多接觸土壤,不要養出山林缺失症的孩子,問起這十年怎麼堅持下來?他謙遜地說:「做到現在已沒得選擇。」

(首圖圖說:李朝安說,箱內生物相豐富形成善循環。(攝影/蘇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