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嶺進城來 原鄉枇杷友善生長真滋味

2025-03-13・產品故事

文字/莊佩珊 攝影/郭宏軒 照片提供/猶浩頭目、台灣原味

初春一早,比亞外部落鮮採枇杷迅速運上車,由北橫公路離開山群綿延的原鄉部落,經角板山、下大溪、轉三峽,搶在中午前來到新北市的台灣味工作室,迅速裝盒隔天送至各站所,完熟的風味是每年產季會讓人再度尋覓的滋味。

二月中冷氣團來襲,從台北出發,在山路中蜿蜒兩個小時,終於來到合作社環保級枇杷的產地──桃園市復興區的比亞外部落。這裡是泰雅族世居超過200 年的迷你部落,十餘人家約莫百餘名族人,依循祖先尊重自然的傳統,多半以農事維生。
 

得天獨厚的作物生長環境

部落所在大漢溪上游,壤土鬆軟而多縫隙,植物根系得以充分延伸吸足養分;海拔約700公尺,位於雪山山脈支脈環繞的山凹處,免於直接面對竹風蘭雨對作物的侵擾;向陽的地勢,相對溫和的氣候成了適宜高山作物生長的福地,適度的溫差更有助糖分累積拉高果實甜度。

連日的陰雨,讓山區一片水氣淋漓、清冷,幸運的是雨在中午時刻停歇,彷彿在歡迎著外來客一探這農產豐富的山林部落。果園主人猶浩頭目馬上帶著大家坐進流籠,下降到位於斜坡的枇杷果園,雨後的坡地雖濕,但覆滿落葉的腐植土不顯泥濘。為方便管理,枇杷樹均壓枝降低高度,二月中正是枇杷花謝進入結果時節,青綠色的幼果已經冒出。
 
二月中枇杷樹剛長出青綠色的幼果。
二月中枇杷樹剛長出青綠色的幼果。
一下流籠看到枝頭幼果,頭目就叨念著:「一月以來三波寒流,今年枇杷長得比較慢,老人家一直在討論,如果一直冷下去會影響幼果生長。」即使自然環境宜農,農業看天吃飯的心情仍真切實在。

 

  部落枇杷採收  工具大解密  

1.電動枝剪:
採收時將枇杷果成串剪下,不一顆顆分裝,因運送下山路途遙遠,此為保持新鮮作法。而採收枇杷時,也同時一併修剪枝幹,因此也常運用電動枝剪,容易將枝幹鋸成段,直接掉落果樹周圍腐化分解成為養分。


(照片提供/猶浩頭目)


2.流籠:
猶浩頭目果園位於約30度傾斜山坡地,往昔採收後以人力搬運,耗力辛苦。十年前架設100公尺長流籠,運送裝箱採收的枇杷上到平坡地,省時省力。


 
 

尊重自然的傳統農法

果園中果樹周圍長滿了大花咸豐草、龍葵等常見野草,頭目隨手不斷摘下咸豐草嫩葉當伴手禮,「這個可以拿來炒菜吃,還可以煮茶喝。」再順手拔下二、三十片枇杷葉,「帶回家煮茶煮越久越好喝,上次有大學生來體驗,我們煮這個招待,有機的都不用怕。」在頭目的手中,園中草木沒有一處不是寶。

頭目曾經問過部落老人家,怎麼看待果樹果實,「那個老人家吼,一坐下來就講很~久。」頭目開始講古:「他們轉了一大圈,最後終於講出心底最看重的事:泰雅族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非常尊敬會開花結果的樹。」因為有了果實就吸引動物,有了動物就讓以狩獵為傳統的泰雅族人得以生養傳承,代代生活在這片山林中。因此對整個山林,「老人家最大的考量就是永續,嚴禁破壞,與萬物共存。」頭目無比敬重地說。

泰雅的傳統農法, 頭目說道「就是放生」,而且嚴禁農藥,養好草割下來就是最好的肥料。走在頭目的果園,一片綠意,土地上不是種植果樹就是覆滿野草。為了方便管理也避免野草吸走過多養分,草長到與人等高時就修剪,扔置果樹周圍。頭目隨手抓起一把土,除了新落葉、割除的野草,還混雜著十個月前採果後修剪下來的枝幹,分解腐爛後就是對土地最好的天然養分。
 
果園土壤鬆軟,隨手一抓都是落草、枯枝腐化分解後的有機質。
不用除草劑,不灑殺蟲劑,「所以我這裡的動物也蠻多的。」說著說著,剛好一隻竹雞從旁邊竄過。果園也看得見台灣獼猴,鳥類則更多,像是白耳畫眉、冠羽畫眉、五色鳥,甚至連重量級保育類藍腹鷴也看得到。園內也會有蟲子,但頭目的土壤管理,始終秉持著「把土養好,也要給他們一些生存空間」、「農藥灑下去,最後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這些理念。
 
果園不灑除草劑,讓野草覆蓋,夏天時可幫忙降低土壤溫度,砍下後則為天然養分。
怕蟲吃了果實,園內混種多樣水果,李子花季剛好在四月枇杷結果時,就可以把蟲子吸引過去,花期的落差成為彼此的保護。同樣也有枇杷供應合作社的年輕人阿忠諾佈說:「其實不用硬碰硬。」需要保護這些珍貴的經濟作物,就用套袋。這一代的比亞外農夫與祖先不一樣的地方,是友善農法加上善加管理,成就可以供應到部落外的優質枇杷。
 
混種的多種果樹,一年四季都可有收益,開花時並可吸引蟲子保護果實,圖為李子樹和柑橘樹。

佛系但不躺平的管理 種出好枇杷

從小就在部落長大並務農的猶浩頭目,對枇杷果的一生瞭若指掌,隨手的動作:掐掉謝花、摘掉果粒,就為了整理出枇杷最好的生長環境,果園中的枇杷樹都是三十年以上的老欉。「老欉的好吃,因為根系延伸寬廣,養分和水分更充裕,其實部落最老的還有五、六十年的。」頭目說。
 
枇杷樹樹型簡潔,一枝幹頂端僅一串枇杷果。
枇杷樹枝幹綁上石頭,是為控制枇杷樹高度方便管理。
枇杷園的管理早從四月採收完就開始,採收的同時修剪不要的枝條,落在土壤裡面就是肥料;九月入秋,枇杷即進入開花結果時節,需細心觀察土壤肥份,除了適度使用有機肥, 也自製液肥。液肥中的菌培養自果園中土壤,最是在地乾淨,加上魚頭魚腸等魚類下腳料,富含充足鉀、磷養分。
 
頭目自製的液肥,富含磷鉀等養分。
 

部落的枇杷是會讓人家有記憶點的,吃過一次就會想念這個味道。



枇杷樹約莫十月到十一月中之間輪番開花,十二月到隔年二月初分批謝花進入結果,結果後再一個半月熟成金黃,三月底即可採收。枇杷果賣相的關鍵在於幼果長出後兩週的「疏果」,一串枇杷果叢「只保留大約10至15顆大小相近的幼果,熟成的果粒才會一樣大小」。接著在兩個禮拜內將一串串枇杷套進袋子中,防蟲也防曬,以免長斑。待三月氣溫回暖,「甜度就上去了,不需用鉀肥增甜, 那個甜法不一樣,吃得出來。」栽種枇杷超過30年的頭目自豪地說。
 
枇杷果串經疏果後保持在10至15顆,熟成後果實才能大小相近。
與慣行農法相比,比亞外的枇杷兼具甜度與自然果酸,頭目說「吃一口就會上癮」;而足夠的成長時間與日夜溫差的洗禮,更造就「綿密飽滿」的口感。長年協助比亞外部落產銷枇杷的台灣原味專案經理劉佳雯補充說,自然農法也要農事管理技術,這是水果風味差異的關鍵。
 

完熟的風味 吸引人遠道來尋

比亞外部落枇杷美味的最後一哩路,是完熟採收的堅持,一般枇杷常在六、七分熟時即採收,預留一到兩個禮拜的包裝、運輸、下通路時間。比亞外枇杷於樹頭待到八分熟以上才摘採,封存最濃郁的自然風味。頭目記得曾有消費者看到網路慕名而來,說要為父母親找尋「記憶中枇杷的味道」,一吃成主顧。佳雯也真切地說:「部落的枇杷是會讓人家有記憶點的,吃過一次就會想念這個味道。」

比亞外的美味枇杷能與合作社相遇,要感謝台灣原味在原鄉的深耕,早期比亞外自給自足,農產多在部落食用完畢。十多年前台灣味來到部落,帶來產銷的觀念與做法,成為部落農產對外的推手。頭目說有了這個對外平台「我們可以好好去管理生產,銷售的專業交給台灣原味。」穩定的產銷系統對「部落發展是有幫助的」,頭目說這幾年的收益,讓部落設置了一年發放兩次的教育基金,也希望未來能多照顧到老人家。

每年四月初,架上一串串金黃亮麗的枇杷,捎來的是原鄉巧手栽種的風味,更是一份守護土地的訊息,是值得年年一再品嘗的滋味與心意。
 
為了延長新鮮度,台灣原味/比亞外部落的枇杷採整串出貨,供果給合作社。(照片提供/台灣原味)
 

台灣原味介紹



「台灣原味」是台灣味社會事業有限公司(以下稱台灣味)的農產行銷品牌,台灣味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農業研究員吳美貌老師於2010年退休後創立,將專業,技術與理念帶進原鄉,輔導原住民轉型友善種植。其推廣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業模式,除了致力恢復土地永續生機,也希望給予原鄉部落產業發展、年輕人回鄉的機會。初期的台灣味專注協助部落農事生產技術,後因輔導部落眾多,所收農產日益增加而嘗試轉型跨足行銷,並成立「台灣原味」品牌及平台,協助原鄉農產販售或加工。

比亞外部落在十幾年前即為吳美貌老師協助部落之一,除了傳遞有機觀念,也讓部落更進一步了解外界有機認證等知識;後老師雖曾短暫停止協助,最終因若干族人希望重啟產業發展而再行合作。早期比亞外部落餘量農產或自己吃掉,或各戶自行拿到台7線沿路零星販售。十幾年來台灣味搭建起部落穩定販售管道,如主婦聯盟合作社或是中南部的有機店。也協助將農產進行加工,提高附加價值。並向部落傳遞銷售概念如物流、通路、包裝成本的概念。

合作社架上的糯小米、紅藜、2025年貨預購中的比亞外柑橘花圈圈,都是台灣原味的產品。劉佳雯稱合作社為盟友,彼此共同分享支持友善農業、弱勢小農的理念。合作社也願意在台灣原味面對農產爆量需要調整出貨計畫時協助去化,分攤生產風險,持續成為友善產業的支持後盾。

深耕部落十幾年,台灣味觀察到目前部落正面臨二代傳承的挑戰!如何讓培養了十幾年的部落產業永續傳承,是台灣味下一步努力的目標,也是正在與部落溝通的重要議題。
 


(首圖圖說:比亞外部落的猶浩頭目以友善農法種植枇杷30年。)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