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濟 搭起社區與地方的新橋梁
2022-11-11・合作聯合國
文、圖/林邦文・第八屆理事 插圖素材/freepik.com
今年主婦聯盟合作社(下稱合作社)承辦內政部委託舉辦的「2022 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由我擔任計畫主持人,以《地方創生X 社區經濟X 合作事業》為題設計課程,探討合作社如何結合近年方興未艾的地方創生、助益社區經濟,連結更多的機會與可能。合作社將是社區經濟的新介面
這次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的特色將地方創生、社區經濟、合作事業扣合,誠如前國發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所言,「合作社在當前台灣的價值:接引社區營造組織走上更強的社區經營之路,藉參與合作社經營,人人更體認民主與平等,讓結社成為下一階段台灣社會的生活常態,合作經濟發揮集體智慧,開創全新的交易型態。地方更多人參與,更多合作事業體,更多想像……自然而然,我們就走過了社區營造,創發了地方生機。」合作社的組織價值──團結,以「你好、我好、共好」的互助精神,創造具有公平、互助特性的社會經濟,會是導入社區經濟或是地方創生的新介面。


從地方特性發展不同的教育種子
考慮地方特性關係,北、中、南三場工作坊各有不同設計,亦發展出不同形態。中部工作團隊以前任理事主席李修瑋為首,與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系合作,青年和學生的合作教育,對於未來培養新一代合作經濟領導者,將是很大的助益;至於北部團隊由我帶領,北南、北北分社因為地緣靠近,透過這次活動,做了跨分社的共工與交流;南部工作團隊的成員們多數都有執行食農教案的經驗,為體現合作社的第七原則「實踐關懷地區社會」,很接地氣的跟台南新化社區大學、張氏農場合作,也期待未來對於符應地方需求,開創推廣更多的合作教育課程。

關於籌備工作坊的快問快答
綠 = 綠主張月刊林 =2022 合作教育種子培訓計畫主持人林邦文
綠 籌辦培訓過程中遇過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
林 最大挑戰還是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例如參訪地點主要負責人確診、參與學員快篩陽性等,參訪地點被迫改變,部分學員無法參加,人數變化不可控,如何做到不浪費資源,隨時都要應變。
綠 活動中妳最大的收穫是?
林 有幸跟夥伴一起完成這件事,感受到被信任的成就感,三場報名都是「秒殺」,甚至不得不提早關閉報名平台,學員回饋更是踴躍,共144筆,還不包括在社群的動態分享。
綠 其中有令妳印象深刻的回饋嗎?
林 有學員期待合作社可以透過更多的教育,將自助、互助觀念深植公民社會之中,孕育更多兼顧盈利及社區發展的組織型態;另外,透過工作坊共學互助的機會,讓人可以激盪更多有意思的宣導方式。這些共鳴讓我們對於一直在做的事感到更有力量。
(首圖圖說:工作坊結束,正是行動的開始。(攝影/潘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