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條老幼有據的出路
2016-07-05・樂齡生活
文/林綠紅·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主任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3 至150 年)》。
2016年5月底,臺灣總人口正式跨過二千三百五十萬人,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最快將在2019年出現零成長,之後開始負成長。有人認為少一點人口對臺灣未必是壞事,關鍵點在於人口組成。無奈的是,生育率近十年來在1.1左右徘徊,遠低於人替代水準1的2.1,青壯年勞動力減少、老人照顧負擔加重,人口組成迅速老化。未來50年,若無有效政策因應,「少子女化」將使「人口老化」現象更加劇烈,這樣的社會難以永續存在!
生育率是關鍵
相對於主要高齡國家如日本、法國、瑞典,臺灣高齡化將後來居上。於2010至2060年,從各國最低之列快速攀升,甚至超過高齡人口比例居世界之冠的日本。但是,要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是個「頭痛要醫腳」的事!即是回到問題的源頭:少子女化。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一書提及,瑞典之所以最早面對高齡化,卻能較日本、臺灣延緩高齡化的進程,較高的生育率是主因,以2014年來看,瑞典1.9、日本1.4,臺灣1.1。1990年以來,瑞典65歲以上人口占17.8%,至2014年僅成長至19.5%, 推估2060年僅為24.2%。反觀臺灣,若以生育率1.1推估,2014年為12%,2061年將攀升至41%,使長期照顧的負擔越來越重!
臺灣女性現況:高學歷、低就業率、低生育率
過去檢討生育率低落,多歸因於女權意識蓬勃發展、自我意識抬頭等等,導致「不婚化、晚婚化、晚產化及生得少」。據主計處2013年「婦女婚育與就業意願調查」,25至49歲未婚女性認為「能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為提升結婚意願的首要因素,年齡愈輕者愈重視此項。
從本書所附女性職涯曲線比較圖觀之,臺灣女性多在婚育年齡退出職場,且一去不復返,以致退休年齡55歲以上在職者相較日本、韓國還低,更遑論德國、瑞典。結婚、育兒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未免過大,對於現代的年輕女性而言,當然會遲疑於婚育!因此,如何讓育齡女性有穩定工作,並兼顧家庭的工作環境應是解決低生育率的重要關鍵。
第一步:普及照顧
本書第一章即探討普及照顧對於國家永續的重要性。北歐國家在平等主義的基礎上,將普及照顧與充分就業綁在一起,成為不同階級相互合作的基石,也成為穩定國家發展的力量,此過程對於女性的處境尤其有利。
檢視臺灣現況,依教育部104學年度幼兒園核定及實際招收幼生情形統計,幼兒園的公私比仍僅3:7,托育高度私有化。長期照顧服務,依不同的服務型態公共化而有所差別。不過,即使是以公費補助為主的居家照顧,在層層疊疊的科層行政管理之下,亦多有進退失據,甚至窒礙難行之處。
本書提出「社區大家庭整體照顧─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照顧政策」,主張將照顧政策、女性就業與人口政策互相結合,「以『( 女性)充分就業』啟動良性循環、透過民主審議機制實施普及公共托育及長照服務,創造有合理薪資的大量照顧工作,也讓婦女無後顧之憂,安心出外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提升人民生養能力, 一舉達到活絡地方經濟及減緩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功效。」本政策並非萬靈丹,但值得我們一起努力,在這個老幼失據的年代,只能堅持向前!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一書所回應及意圖解決的,即為少子女化、人口老化雙重困境夾擊下的臺灣,找出一條可行的出路。(封面/女書文化提供)
備註
1 人口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水準。人口學認為生育率2.1是維持人口長期不變所需的人口替代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