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革命患難與共
2016-04-03・日子裡的野菜味道
文/張怡潔‧ 新竹分社社員 攝影/黃淑德
綠主張手工白豆干生產線,每塊豆干都是手工以紗布包裹,再加壓去水,紗布須每天徹底清洗晾乾。
一轉入名記豆腐坐落新莊的巷口,就知道沒有走錯路,陣陣豆味香隨著微風飄散而來,嘴裡彷彿憶起豆腐軟綿的口感。站所新鮮供應的豆漿、豆腐、豆干、豆花等豆製品,以及共同購買第一個自有品牌產品─綠主張木綿豆腐,皆出自名記。
從無到有的意志
時間回到一九九八年,黃老闆自日本「藤方豆腐」學成歸國數年,在百貨公司、菜市場有幾個據點,想以現做現賣的方式,在臺灣實現日本的「地豆腐精神」。同時,共同購買的媽媽們,因為共學了解到臺灣長期食用飼料級黃豆的真相,便自行進口一批食品級黃豆做豆干,結果一包豆干成本超過一百元,根本無法繼續下去,她們輾轉找上黃老闆。
回憶初次見面,黃老闆說:「有碧霞、教授(鄭正勇)、淑德、來紅、秀綾,我家客廳一共來了十幾個人,坐都坐不下。我們聊起食品級和飼料級黃豆,當時的社會對這個問題很不敏感。」當年,黃豆來源掌握在大企業手裡,一般人要進口食品級黃豆猶如登天難。他接著說,「第一你沒有船,如果用貨櫃進,光是運費就比飼料級黃豆貴十倍,誰會買你的豆腐?根本沒辦法突破。」就算自行進口,那時對食品級黃豆的需求極低,買來的黃豆無法存放太久。
「現在大家講食品級、非基改可以講得很輕鬆。但要讓食品級黃豆在臺灣從沒有到有,當初的豆腐革命有多難!」想起和這群主婦一路奮鬥過來的滿腹辛酸和遭受質疑的困境,黃老闆當時可是以「捐錢給社會」的心情在埋頭苦做。憶起碧霞,黃老闆感慨地說:「碧霞對我們這群人來講,是向心力的來源,是撐起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支幹。」因為有這群開展共同購買的核心成員,主婦聯盟合作社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和精神力的組織。
真正的豆漿香
為了一塊小小豆腐,名記前後花了許多資本及心力,改善儲存設施、廢水處理、原料全面改用食品級黃豆,甚至與美國農場契作黃豆。從一個「吃到安心豆腐」的念頭,這群主婦和名記攜手從原料進口、生產到消費,接連打破了黃豆產業的種種限制與陳規,終於做出第一塊食品級非基改豆腐。「還記得第一天做出豆漿的時候,大家一喝,眼淚就出來了,原來真正的豆漿這麼香!」
那時,只要一有問題發生,一個禮拜七天,林碧霞博士就有三天在黃老闆家討論產品的開發與改善,突破各種挑戰,做出大家心中理想的那塊豆腐。生產者和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情感,就是透過這樣患難與共,一起面對風雨的革命情誼,這種關係並非一句「廠商」可以帶過,而是真正的休戚與共,直至今日,他說:「只要合作社在,名記就在。」
談起為了這群主婦的理想而一頭栽進的過程,黃老闆說:「小時候真的過得太苦,後來做生意成功,覺得很多資源都是這個社會幫忙,所以賺了錢,就想為社會做些事情。」剛好藤方豆腐也是生活俱樂部生協的生產者,黃老闆很認同這種做事理念,自然一拍即合。
黃老闆記得碧霞曾向自己說過:「我們可以賠,但主婦聯盟沒有一塊錢可以賠。」為了實踐理想,她東奔西走、自掏腰包,就是不願共同購買賠錢,每天這樣拜託、拜託,總說不是要賣得多,只是要賣得好,不厭其煩地和黃老闆討論、解釋。他感念地說:「人跟人的相處常有誤解或是想法不同,碧霞的能力就是可以化解這些。」林碧霞博士的付出,總能團結起大家的心,朝著同一個方向邁進。
「我的生命,因為遇見這群主婦而改變」
「我年輕時就是成功的生意人,做什麼賺什麼,但我是在跟主婦聯盟相遇之後,才真正改變了人生觀。」在黃老闆眼中,名記是屬於社會的,因此一直秉持著幾個原則:「不進通路、誠信透明、做社會的示範。」他認為,雖然臺灣現在非基改、食品級黃豆已成功做起來,但不該就這樣滿足於現狀,黃豆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投注心力改善,例如豆腐的運送,現在仍有很多通路還在用摩托車、貨車直接風吹雨淋地運送;黃豆的運輸也是問題,以大桶槽整個運進臺灣,且控制權仍掌握在大企業手裡。
回想林碧霞博士最後的那段時間,黃老闆前去探望她。「她知道我的脾氣,卻還是一直和我說:『把主婦聯盟看好、把主婦聯盟看好。』」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她仍心心念念繫著合作社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