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森林:在地韌性的萌芽
2016-02-01・團圓共食好所在
文/鍾瀚樞‧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議題專員 攝影/呂木蘭
雖然農事粗重又累人,但在「東海·美食育基地」裡,大人小孩每天都玩得超開心。
深冬的大度山,風勢特別強。我迎著風, 穿越過一整片石礫地, 盡頭處有幾株乾枯的相思樹,樹上掛滿了色彩繽紛、大小不一的各式雨鞋、棉手套。呂木蘭微笑著說,「我們都稱這叫做雨鞋樹。」當遠遠看見雨鞋樹的時候, 就知道「東海‧ 美食育基地」到了。
換上鞋子一踏入,鞋子上沾滿的紅泥巴,立刻讓人感受到清晨大雨過後紅土的黏性。呂木蘭的女兒遙遙和同伴雙手沾滿泥巴,穿著雨鞋在田間來回穿梭,玩得正開心。有位媽媽正在田間全神貫注做著農事,前方紅土地上的青蔬錯落有致,每株看起來都活力飽滿、生意盎然,顯然一直得到良好的澆灌與看顧。
在基地東側, 緊挨著相思樹林,有座讓人稍事休憩的營帳,帳內備有戶外專用桌椅,坐在此處,即可盡覽基地中凝神勞作的夥伴、專注嬉戲的孩子們,以及青蔥翠綠的田園地景。營帳的另一側,則置備各式農事工具。在這裡,從營帳到鋤頭,每一樣都是參與的夥伴們捐助的。
一塊有魔力的土地
「這塊土地好像有魔力一樣,吸引大家沒事就往這裡跑。」呂木蘭表示,從二〇一五年九月至今,短短不到幾個月,「東海‧美食育基地」已經從一片草比人高的紅土荒地,開墾為可食植栽盡情生長的自足園地, 成為附近社區四十個家庭生活中的一部份。
▲小朋友學會以一種專注的態度參與基地裡的農事。
呂木蘭是附近新成立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小的學生家長,也是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的儲備執委。二〇一五年初秋,她為了推動食農教育,讓女兒遙遙和其他東海國小的孩子們能有個親近土地、動手耕作的空間,遂與同為學生家長的好友豆爸、豆媽共同發起,找到如今這塊面積約一分半的農地,並由九個發起家庭共同負擔土地的租金,從一片荒蕪的紅土開始,保留原有的相思樹林與植栽,一群幾乎從未參與過農事的家長揮起鋤頭和鐮刀,認真地把所有精力都挹注在此處。
或許這群家長無私的熱情太具有感染力,又或許是這片鄰近東海藝術街的土地具有某種神奇的魅力,愈來愈多的社區夥伴、大人小孩,呼朋引伴,都來投入耕耘基地的行列。
生活於自然
老實說,都市農耕並不罕見,即便如臺北這樣的城市,亦偶能看到庭園中間雜著菜圃。而樸門永續設計中所謂的「食物森林」,則有別於各自耕耘的私人菜圃。正如積極引介並推廣美國西雅圖食物森林經驗的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朱慧芳所強調,食物森林以共享的概念為核心,著重周邊社區民眾由下而上的草根參與,秉持友善土地、友善人、友善眾生等原則,意在重建人與土地生態、人與食物,以及人與鄰里的關係。因此,顯然大別於獨耕自種的都市菜園。
「東海‧ 美食育基地」開墾至今雖說只有短短不到半年,亦從未依循特定的理論意念,卻與食物森林的理念若合符節。基地內的主體為共享的園圃,所有的工作夥伴來到這裡,享受的是共同勞作、一起分享、交流烹食心得的愉悅與暢快,而且這裡敞開雙臂歡迎新夥伴加入,基地經常舉辦各類有趣的開放課程,有適合親子同樂的「花草遊戲」,也有田間實務課程。
在原本戲稱為「衝組」的九個發起家庭無私的付出與投入下,愈來愈多社區夥伴興致盎然投入,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欲罷不能,全家一起投入不說,還帶動了更多周邊鄰居好友一起參與進來。此外,除了基地對面的東海國小老師帶著小朋友來參與田間勞作外,同為近鄰的東海大學老師,也表示希望能夠協助推動食農教育。
▲當媽媽帶著孩子們親手採收鮮嫩的蔬菜,用自己的掌心感觸蔬菜的紋理,就是最好的食農教育。
從此,大家不只是住在大度山上的鄰居,還是時常在田間同耕共享的工作夥伴。同時,孩子們也找到了一個安全、無毒、自然的活動空間。大家來到這裡,從零開始,學習友善土地的農法,學習和土地與植物對話,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了,土地獲得的關注與滋養也愈加飽滿充實─基地上日益茂盛的蔥蒜、萵苣、白菜、A菜、茄子、辣椒、九層塔、高麗菜、地瓜葉等個個都長得精神奕奕,勇氣十足!
「媽媽,妳看有蝴蝶耶! 」遙遙指著正在奶油白菜上方振翅飛舞的一雙白粉蝶,興奮地叫著。這座從在地萌芽新生的小小食物森林基地,不僅帶給孩子單純而珍貴的感動,為大度山上的居民實現一個勞作的空間與療癒的可食地景。同時,它更重建了人與社區的關係,讓當代城市中原本在資本邏輯下日益冰冷疏離的人們,重新組織起來,發揚一種共同勞動、共享共好的美好價值。這種珍貴的社會連帶,輝映著食物森林的理念內核,也共同見證了在地形成的韌性力量,正在萌發可喜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