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聚會:傳承時代的味覺記憶

2016-02-03・團圓共食好所在

文‧ 攝影/張怡潔‧ 新竹分社社員

共食的時光,除了分享食譜外,常常也是學習知識的時間。蔣宜穎(右二)是綠繪本小組學員,參與培訓後更認識了合作社,不只是一個利用產品的地點,而是共學共育的地方。

「凱西公主最愛喝奶茶了。每天要喝好幾壺,還喜歡加很多糖和牛奶,讓茶又香又濃。⋯⋯ 」二○一五十二月十三日一早,新竹分社桃竹苗綠繪本小組正舉辦此年度「綠繪本初階師資培訓」的最後一堂課, 課程結束後約三十名學員將前往不同的國小班級, 實地進行綠繪本教案的演練。教室裡,臺前的故事媽媽正活靈活現地說著故事、翻著書頁,而臺下的小男孩依偎在母親的懷中,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的綠繪本《奶茶好好喝》,完全進入了故事裡的世界,時不時回應著說故事的媽媽。

拉回孩子與食物的關係

當初,因為新竹地區家長們工時較長的問題,許多孩子的三餐常以外食解決,過去透過家庭共食,代代傳承的飲食教育慢慢形成了斷層。面對下一代孩子對食物、土地的陌生, 現任新竹分社教育委員會主委的彭桂枝在二〇一三年便開始和一群社員媽媽以綠繪本的方式,透過有趣的故事和一些簡單的生活小實驗,陪伴孩子認識食物知識、飲食文化及餐桌禮儀,重新拉回孩子與食物的關係。例如瓜瓜小實驗,小黃瓜切片約一‧ 五公分高,分別放入無糖、加了一大匙及三大匙糖的瓶中。搖晃一至二小時,小黃瓜水分被排出,變得皺巴巴。由此推想,若身體攝取過多糖分,所造成的營養及水分排擠效應。

社員媽媽們談起參加綠繪本師資培訓的原因,不外乎是關心孩子日常的飲食和校園午餐。這群對綠食育有著共同理念的社員媽媽,會在每次課後共進午餐。社員蔣宜穎回想:「當初是因為桂枝很貼心,我們下課後已經是中午,大家要趕著接小孩,中途想去餐廳買飯又不好停車,通常只能在車上趕快吃完,不然就只好餓肚子等接到小孩再去吃。」上課時,體貼的彭桂枝就先到廚房利用合作社的當季蔬菜來料理,有時也號召大家一人帶一菜。課後,媽媽們就能先吃頓午餐再去接小孩。

M-201602-149-p0901-600x400

▲這次共食的菜色有蔬菜丸子湯、涼拌大頭菜、茄汁辣拌烏龍麵、滷豆干。

「畢竟,大家一起在合作社共食,也能吃得比較健康,還可以互相分享料理方式。尤其是許多年輕媽媽在煮飯這塊,需要比較多的幫助。」蔣宜穎認為共食其實就是綠食育具體呈現的一環。親子共同烹煮或是一起吃飯的過程中, 傳承許多飲食記憶和文化,如今對許多工作繁忙、較少料理的年輕父母而言,這一道道搭載著故事的食譜,也慢慢褪色成了遙遠而模糊的兒時記憶。許多父母雖然有心教導孩子飲食教育,也面臨著不知該如何教起的困境,大家一起共煮、共食就提供了一個解決的契機。

一個人面對料理和食育很困難,但一群人就可以變得比較容易。大家在共食時,會分享怎麼煮食,也學習食物知識。「像是這道菜,其實我只是將絲瓜、杏鮑菇和一些當季的菜炒在一起,很簡單就很好吃, 但很多年輕媽媽們可能就不知道可以這樣做。」彭桂枝將這天共食的最後一道什錦蔬菜端上桌,也提起了豆薯的例子,第一次在一籃菜中拿到豆薯時,她也不知道怎麼料理,但透過大家分享作法和自己的嘗試,很快地就摸索出煮法,也認識了豆薯這個食材。話題才剛談起豆薯,在場的媽媽們就熱絡地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起自家作法,有的煮排骨湯、有的炒蛋。「很多媽媽們其實是會煮的,但就是沒有信心。」透過聚在一起的時間,類似過去眷村中的大家庭共食文化,把每一個家庭對菜的記憶和故事,一塊一塊重新拼湊起來,一起孕育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飲食故事。

M-201602-149-p0902-600x400

▲2015 年11 月28 日主婦聯盟合作社新竹分社舉辦「美好生活─ 2015 共好同樂會」,桃竹苗綠繪本小組志工在草地上跟小朋友說故事。(攝影/彭桂枝)

媽媽互助模式

「在這裡上綠繪本的課程和共食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很多媽媽想要參加社團、吸收知識,小朋友可以帶過來互相照顧。」蔣宜穎說明。在歐洲議會中,義大利議員莉西亞‧ 羅祖利( Licia Ronzulli )帶著學齡前女兒參加會議,曾引起臺灣社會對工作場合中女性育兒權益的注意和重視,類似的情景也出現在這裡。上課時,本來在後方玩耍的小男孩,跑上臺找媽媽,講師黃藍藍便一手抱起孩子,一手拿著簡報控制器,對著學員們繼續講解,臺下同樣身為母親的學員們,也都能完全接納和理解。「前陣子我們在三樓上課,志工就在樓下照顧孩子,用一些紙箱屋,讓他們玩遊戲。」在友善育兒的氛圍下,大家能共同分擔育兒的工作,讓母親有時間和自由上課學習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犧牲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或是煩惱哪裡可以臨時托育。

▲社員黃藍藍一手抱著孩子,正在講解課程,體現了綠繪本師資培訓課程中,友善女性育兒的氛圍。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共育外,共食聚會還扮演起另一項隱形的功能─互相交流教養方式。面對新竹的高生育率及雙薪家庭型態,「互相支援」成為了新竹地區育兒的最大需求,因此許多育兒和教養社團蓬勃發展。很多來參與的社員媽媽其實都身兼這些團體的要職,例如這天來上課的學員黃淳維是「小村子」社團的一員,其以「養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的精神,建立友伴互助機制,讓新竹地區的全職媽媽互為友伴、上班媽媽能安心工作。

中午共食時,來參加的孩子一起享用安心健康的午餐,共食的菜餚還能裝成便當,方便一些媽媽下課後直接帶給在學校上課的孩子吃, 分擔了三餐煮食的擔子。看似稀鬆平常的午餐聚會,媽媽們一起上課、一起煮食、一起吃飯、一起養孩子。其實已在無形之中, 在疏離的現代社會裡,重新建立起如同過去社會般互助支持的親密網絡。蔣宜穎說:「媽媽也是需要喘息空間的。」在這裡,媽媽們能互相交流,最後一起進入校園,推動新竹地區的飲食教育及校園午餐的改革。以「共」的互助模式,從家庭教養到社會改善,這群媽媽不再是一個人面對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她們明白,一群人聚在一起,力量就會出現。

M-201602-149-p0903-600x400

▲課後的共食菜餚主要由彭桂枝(左)張羅,有些學員也會到廚房裡幫忙煮食,並分享料理方式。

自然形成的共育教養課

學員正在孩子面前演練教案,師資培訓以兩年為一期,第一年培訓,第二年在校園及社區實習,第三年就成為正式講師,也能繼續培訓接下來的種子講師,薪火傳承以推展影響力。另一頭,跟著媽媽一起來上課的孩子,也能看見母親正在做的事情,潛移默化中一起學習。也許是已經習慣與媽媽一起來上課,這天在教室裡的兩位孩子, 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後方自己玩耍, 不大吵鬧, 孩子也與其他來上課的學員非常熟悉,大家時不時互相照顧,而不是只有各自看顧。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