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孩子玩中學─親子「共學」大哉問(下)

2020-08-01・親子食育

文字整理/李婉婷‧北南分社社員

編按:上期《媽媽相談室》初步介紹共學,也分享了許多參與或自組共學團的經驗與做法。共學跟一般上課有何不同?如何選擇合適的共學團體?父母需要扮演什麼角色?本期再請媽媽們深度分享。

Q1 共學跟帶小孩去上課有什麼不同?

郁玫:我之前參加的共學團是定時聚會讓孩子自由遊戲,並未安排固定課程或活動,主要以共同理念(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凝聚各個家庭。在共學期間一定會有一些個人的難關、彼此的衝撞或共同遭遇的事情,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分享教養歷程或解決方法,這與孩子單純上課不太一樣。

婉君:我想像中的共學,其實是主體性的差異,就是家長投入的程度。剛剛聽郁玫的分享,就是讓孩子在一個共融的環境裡,跟其他小孩、或大人互動;在大人之間,創造一個對話跟諮詢的空間,這裡面是有家長的投入與參與。換句話說,共學是透過父母自己形塑自己,以及提供孩子環境,讓孩子達成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狀態。反觀,也有一些家長希望保有自己多餘的時間跟空間,於是選擇外包給老師,送到所謂的學習環境,如音樂課、美術課等等,我覺得兩者之間是有差異性。

郁玫:婉君形容的很好耶!其實最大的不同就是整個家庭願意投入參與的程度。

開放空間的共學,只要有媽媽爸爸拿起書說故事,就會有孩子靠過來專心聽。(照片提供/顏郁玫)。共學團體。綠繪本。育兒。共學。
開放空間的共學,只要有媽媽爸爸拿起書說故事,就會有孩子靠過來專心聽。(照片提供/顏郁玫)

Q2 共學團體百百種,該怎麼選才不踩雷呢?

Erin:我一直覺得團體的氣氛很重要,是否讓人覺得安全、被接納,大人與小孩都很放鬆。就算你不是一個很完美的媽媽,但是你知道大家能夠互相理解。如果團體成員彼此都用一些標準在看對方的時候,對大人與小孩來說都是辛苦的!

婉君:我的考量是易達成性,對媽媽來說容不容易做得到,確認了可達成性後,一旦加入團體就等於向大家承諾:我願意投入。此外過程中,我跟孩子彼此也都是感到舒適跟自在的,這樣才能長久,不要有任何一方覺得勉強。像我覺得櫻桃蠻有毅力,她認同華德福共學,每個禮拜都從三重特地到新店來參加,這就是她的動力,因為她認同。

櫻桃:以穩定、自在的節奏建立信任感,以及透過共同理念討論,主動關懷來塑造團體認同感。

共學的小朋友用塗鴉表達共學最喜歡的內容、最有印象的事。(照片提供/陳佑瑄)共學團體。綠繪本。育兒。共學。
共學的小朋友用塗鴉表達共學最喜歡的內容、最有印象的事。(照片提供/陳佑瑄)

Q3 與孩子一同參與共學,父母的收穫或改變是?

Erin:這是一個認識自己的好機會。一開始是先自己看書學怎麼帶小孩,但是發現沒有人可以討論感覺好孤獨。參加共學,大家可以討論育兒經驗;或者,孩子在團體中,父母就可以學習當一個觀察者,同時傾聽自己看到某些事情時內心的感受與反應,就能夠越來越認識自己。至於舉辦共學團也讓我做事情的條理、應變、統籌能力都提升不少,比方說每次參加人數多寡不一時,可能需要視情況變更當天行程;在準備課程活動時,也都在一點一滴的累積,未來跟其他小朋友接觸時,會有很多東西可以互動,成為一個更豐厚的人。

郁玫:因為參加了共學,所以認識很多媽媽,就算後來沒有一起帶小孩、遛小孩,但是我們變成網友,生活裡面突然就有了一大群媽媽網友們,而且是某一個特定的同溫層,彼此關注的議題、家庭、或社會上發生的事都是有共鳴、可以互相討論的。因為帶小孩而多了一個很豐富的人際網絡,這是我當初沒有想到的收穫。

櫻桃:新手媽媽很需要的育兒支持的力量,夥伴的討論與分享,親身陪伴孩子的成長時光,初為人母的焦慮漸漸恢復,身心靈得以滋養與平衡。

華德福農耕共學,6歲的孩子爬高高採下木瓜與大家分享。(照片提供/陳櫻容)。共學團體。綠繪本。育兒。共學。
華德福農耕共學,6歲的孩子爬高高採下木瓜與大家分享。(照片提供/陳櫻容)

結語

在教育或教養的路上,若只有父母的力量往往既孤單又無助,親子共學是近年來台灣新興的學習方式,如同一個村子養一個孩子的概念。共學讓學習的場域擴大, 處處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地方,每個接觸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一同成為學習的夥伴,家庭與家庭間更能互通有無。不過,不論選擇哪種教育形式,只有用心陪伴與傾聽孩子的需求,才能讓愛在互動裡流動。

 

媽媽相談室
透過媽媽們彼此分享飲食、育兒經驗,交流思考或行動靈感,創造更多共育的連結。
相談者簡介
由來自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一群熱愛共讀親子綠繪本的媽媽夥伴組成。5 位夥伴分別是蕭婉君、Erin (王雅玲)、yoyo ( 陳佑瑄)、小墅媽媽 (顏郁玫)、櫻桃 ( 陳櫻容)
 

延伸閱讀:陪著孩子玩中學~親子「共學」大哉問(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