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溝通學:家庭間的節能概念攻防戰!

2019-05-01・傳承 二代合作人

文/莊雅雯.自由寫作者  圖片提供/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10多年前,資深志工陳淑宇帶著小兒子參與主婦聯盟基金會所舉辦的「親子數學」活動,透過各種教具,學習互助、溝通、解題的技巧與策略,結合環保與數學,使孩子能在試錯中成長。淑宇在課程活動中感受到基金會的用心,才慢慢開始接觸基金會,從而認識環境相關議題。

「剛開始連環保是什麼、要怎麼做都不曉得,是後來慢慢摸索、覺得自己被賦予了一些責任,才開始越來越投入。」原來基金會的前輩們非常有行動力,願意從垃圾車站崗、到落實垃圾分類一一做起。淑宇想向前人看齊,因而秉持「做久了才能變成政策」的信念,長期擔任基金會志工。

咦?我的環保筷呢?

淑宇說在自備環保餐具還不那麼流行的年代,和基金會姊妹們出去吃飯都好尷尬,人人從包裡拿出自備的筷子,自己卻兩手空空。還好有細心熱情的夥伴們,會拿出一大布袋裝的家用筷子,就這樣一把傳下來,給沒有帶環保筷的人取用。這個環保意識啟蒙的第一堂課,讓她忍不住想跟家人分享。

淑宇認為若要培養小朋友的環保意識,大人要從起頭做起、以身教代替言教,所以淑宇每次家庭出門時都會帶環保餐具。「一開始先生很抗拒,會覺得說,我們這樣是不是嫌人家餐廳洗得不乾淨,又很突兀、很奇怪。」後來過了幾年環保餐具在臺灣漸漸流行,先生出門時竟也開始問起:「咦?我的環保筷呢?」

淑宇受訪時喝的飲料是把先生前晚沒喝完的茶冰凍後變成冷泡茶。

跳脫主婦的刻板印象,將新概念偷渡回家

「以家為優先,但不能限縮對家庭主婦這個角色的想像。」這是淑宇多年來的態度。她本來認為女性被貼上「主婦」這個標籤之後,做事好像都綁手綁腳,但在參與基金會會務後,她開始主動跟家人討論環保議題,分享在基金會做了些什麼事,便被家人鼓勵,她其實可以做得更多。如此一來,她不但突破自己的限制,家庭關係也變得更好了。

像是10多年前的暑假,電費帳單2個月居然高達7、8千元,使他們意識到節電的重要。但淑宇先生平常在公司辦公室,冷氣都開著23度的低溫,回到家覺得熱。淑宇便想辦法,小小地演起戲來,自言自語說:「開23度好冷喔∼聽說提升1度可以節電6%是真的還假的啊?」便引起先生興趣。她逐漸調高冷氣溫度、搭配電風扇,而節電也有效果後,家人都能接受到28度才開冷氣。淑宇說像這樣「無形之中慢慢來、沒什麼感覺」的方法,最適合偷渡環保概念,內化到家庭生活。

換位思考,循序漸進

最初,淑宇對於電學不太懂, 先生會虧她:「妳這樣還要去社區大學當講師喔!」但後來她用虛心問問題的方式向先生和兒子請教,例如:瓦數、功率、電磁波等等,家人間的談話就越來越親近。

對孩子,她總是很容易嘮叨,若叨念數次仍勸不聽,便自己想辦法。她舉了「節水」為例,每次叫兩個兒子用水時別開太大,屢勸不聽,最後淑宇索性自己在水龍頭裡裝節水墊片,使得水量看起來不變,但其實跑出來的大部分是空氣。「你不改,我改。」淑宇語帶稚氣與傲氣地說。

有了教學與實戰經驗後,她發覺人最怕沒有鼓勵,所以一定要把節電成效公布出來,除了能夠使得家人有參與感外,甚至也能夠為了省下更多的電費參加節電競賽、一同查資料,最大收穫者仍是自己。

在「生活便利性」與「落實環保」間找到平衡

談及一路走來的環保意識,她說:「其實也沒什麼一定的中心思想,自己的觀念是隨著行動而轉變的。」重要的是在生活之中將環保小妙方實踐於無形,以循序漸進、軟性的方式慢慢來,「最主要是希望讓家人沒什麼壓力,不然為了愛護地球破壞感情,反而得不償失。」

至於環保要落實到何種程度,淑宇輕鬆地說:「有時候在外面看到想買的菜啊,附近又沒有合作社,剛好沒有帶袋子,只好用手捧的,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囉,認命認份!」盡力做到無愧於心,在行動中與自己的對話,便是最大的幸福。

您家最難溝通的能源問題

大眾與社群媒體討論公共議題時,包括2018年的公投,複雜的能源議題常被過度簡化,甚至時有假消息與情緒衝突,讓討論更顯困難。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將在2019年6月舉辦「主婦的對話時光」募款活動,以期在推動能源轉型時,能在站所內營造討論空間,也希望社員得到更正確的能源觀念。

問題募集中!歡迎提出您家難解的能源問題,我們一起來解答。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