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實踐.生活轉型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的未來圖像
2023-03-14・生活提案
文、圖片提供/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去(2022)年洪水、颱風、乾旱、熱浪各樣的氣候怪象頻繁,近來物價上漲, 氣候變遷也是主要因素。氣候危機已是人類急需面對的問題,未來十年將是行動的關鍵。氣候急遽變化
全球從承諾轉向共同實踐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年度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到了 2022年COP27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期盼各國提出更具野心的減排承諾,且以「共同實踐」(Implementation Together)作為討論重點,強化攜手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在這樣的全球趨勢下,已有超過130國、524城市宣示淨零目標,提出實際作為回應落實減緩氣候變遷與減碳目標,台灣也於2021年四月宣布加入 2050年達成淨零的行列。不同於過往輔導或獎勵性質政策,要達到淨零碳排需要有更全面的具體策略,如製程改善、能源轉換以及循環經濟等,其中產業研發與生活轉型間更需要環環相扣,從生產端加入更多提升減碳效能的產品研發與服務設計,也間接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行為,才能破除過往推動的瓶頸。
台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進入「排碳有價」減碳新階段
今(2023)年一月十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我國應在2050 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對於過往未取得共識的法條,如長期目標、主管機關權責、碳費以及溫管基金等,全數通過。其中碳費入法,確定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時代,也是影響未來生活改變的重要機制。開徵時程、具體費率將由環保署在未來半年內制定徵收子法。碳費機制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模式,先鎖定年排放量逾 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如鋼鐵、半導體或水泥等占台灣碳排放最大宗的產業,會是第一波可能面臨極大衝擊的對象。
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讓減碳行為可以在市場經濟下進行,歐盟 2023年元旦生效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中,未來也將影響企業需要準備包括完整的碳盤查、規劃淨零排放路線圖和進行碳排減量等機制因應,這樣的衝擊也將轉嫁到企業產品上,價格提升勢在必行,消費者也會受影響而抑制購買慾望,達到減碳效果。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在排放量上也會自我節制,或投注更多在生產流程或供應鏈等面向的節能減碳效能研發,促使更多低碳解決方案產生,幫助企業轉型。碳費也需要用於發展低碳經濟及再生能源、以及關注氣候變遷中的脆弱群體,因此「衛福部」主責氣候變遷下的國民身心與公衛風險管理等角色,也是不容忽視的。
改變生活與消費習慣
淨零減碳帶動產業轉型
2022年三月30日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主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戰略之一的淨零綠生活,與民眾生活最息息相關。從民眾的生活轉型帶動企業端改變,落實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如零浪費低碳飲食、使用取代擁有、淨零循環建築、低碳運輸網路等等。當生活中的所有用品都可以透過租賃使用,人們不需要以擁有為目標;當物價膨脹,需要更精準的採購,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惜食、全食物料理、格外品再利用,減少飲食西化,多豆(穀類、雜糧)減少肉類蛋白質攝取,都將逐漸成為生活的日常;支持本土與鼓勵綠色產業,也會促成資源循環共享新經濟,取代直線發展的資本主義思維。
這些也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35年來持續推動的面向,尤其支持在地生產、零浪費低碳飲食及永續能源等議題。除現有的低碳飲食、綠色時尚、居住減碳、低碳運輸、使用取代擁有、全民對話六大面向的行動外,基金會主張應盡速盤點各項生活行為碳排計算,找出真正的高碳排熱點,進一步提出管制以及政策誘因。針對中小型商家,應提供輔導,也鼓勵商家或企業減少僅為裝飾用的照明。住商建築應規劃友善太陽能融入住宅的建築法規,多使用太陽能為建物降溫,加速智慧電表及 APP 的使用,擴大推動防災型微電網等,引導民眾進行低碳的「生活轉型」。
訂閱基金會Youtube 頻道
加入淨零生活
>>點我訂閱
(首圖圖說:公民電廠「干豆好」讓民眾參與能源轉型,也成為在地的能源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