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龜」小旅行 從海洋到餐桌的永續實踐
2024-11-20・合作聯合國
文字/嵇國鳳 攝影/海波浪、嵇國鳳
「When you eat together, you stick together. 」這是電影《老橡樹酒館The Old Oak 》的台詞,透過食物的款待,連結彼此,進一步產生改變生活的信念。由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112-113年北區飲食文化與地方創生計畫」,讓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下稱基金會)藉此與宜蘭頭城的「海波seabelongings」團隊合作,舉辦「宜蘭大溪‧漁港回龜」小旅行,從海洋到餐桌,將在地知識轉譯為永續海洋的惜食實踐,不僅凝聚在地社區的共好生活,也希望邀請大家來漁港散步,透過行動參與,讓在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保存於妳我的味覺與記憶之間。
阿美族的野菜食育和大自然的關係
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表示,2022年食農教育法通過後,基金會下一個十年願景,即是朝向「綠色飲食生活圈」邁進。目前食農教育的推廣大多著重體驗遊程,但所謂「生活圈」的概念,需要建立系統性的認知,讓消費者更了解從農漁業生產,到飲食消費的產業鏈之間,互為影響的關聯。具多年社區營造經驗的碧霜相信,以區域經營的方式,將每個人、每個組織串聯成完整的食農教育推動網,是支持友善農漁業生產模式的根本力量。而基金會的角色,則是引導各地食農教育的提案,互相交流、對焦問題,透過討論協作,從產地到餐桌,搭建友善環境的生態循環。對愛吃海鮮的人而言,食慾與保育,是否有平衡的可能?來自龜山島的後裔、海波浪團隊的黃建圖提到,飲食文化的養成,是隨著時代與漁法的變遷而不斷重塑的過程。從吃著手,也能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力,像是透過「下雜魚」的再利用,翻轉過往被丟棄魚種的經濟價值,結合理念相同的在地餐廳業者,研發與設計菜單,讓消費者從餐桌上的佳餚,重新認識具在地特色的魚種與滋味,以消費行為逐步影響漁業的生產與利用。
阿雪姨海鮮料理餐廳的老闆雪仔回應,除了提倡「在不同季節吃不一樣的魚,讓海洋資源得以調節生長」外,也結合在地阿嬤的自耕蔬菜,以最短的食物里程,讓一早摘採的新鮮蔬菜,在午餐時間立刻成為一盤盤鮮嫩可口的野菜料理。
如何挑選可以生食的蝦?
阿雪姨海鮮料理餐廳的老闆雪仔分享,在還沒煮熟之前,若蝦殼的顏色是呈現紅色,通常是可以生食的蝦種;但若蝦殼是呈現褐色、或黑色的,較適合煮熟食用。胭脂蝦的蝦殼鮮紅,為可生食的蝦種。
建立永續海洋的地方實踐
今年是龜山島遷村50週年,對龜山島文史保存長期耕耘的建圖,帶領大家登島時,也分享了龜山島人對於生活場域的概念。對島上居民而言,生活的場域不僅是一座島嶼的陸地面積,還包含向外延伸的海上漁場空間。漁場,是維生的來源,也是家的一部分。所以建圖認為,保存島嶼的記憶,不只是面向過去的紀錄,也需要以當下的行動,積極建立永續漁場的新思維。像是增值流放,旨在透過放流當地魚種的魚苗,修復海洋生態資源。另外,由黃士洋船長成立的環保艦隊,起初以獨自一人的信念與傻勁,自發性將出海捕撈到的海廢撿回漁港暫置所,五年過去,如今已有近40艘漁船響應。阿洋船長笑稱:「我有點像『唐吉訶德』做這樣的事,也讓我有機會替海洋發聲」。這些海廢在孩童的參與,及設計師的巧思下,成為獨特的藝術創作與實用的傢俱材料,透過教育推廣,擴大了海廢應用的可能。
永續,就是把好的事情,持續發展下去,而人與人的串聯,則是實踐永續最重要的關鍵。海波浪團隊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開展更多跨域合作的主題,包含融入漁港移工料理的餐食設計,以及與宜蘭深溝村的「慢島生活」合作,從魚廢到農肥的農、漁村社群串聯,逐步把知識與理想,轉化為動態的體驗與實踐,相信在眾人協力下,將漁港文化結合海洋永續的多元想像,會持續以「現在進行式」的活力,迎接每一位到訪的人。
一探漁夫市集的拍賣密語
海波浪團隊的建圖,和我們分享大溪漁夫市集裡,巷仔內的拍賣密語:市集裡的漁獲,有兩種不同的販售系統,一個是公秤上的價格,稱為磅仔頂(pōngá-tíng),此類漁獲會進到漁會的拍賣系統,擁有「漁章」的批發商才具有購買資格,又稱大賣(tuā-bē);另一個則是公秤下的價格,稱為磅仔跤(pōng-á-kha),此類漁獲無需經由漁會拍賣,魚販可自行決定販售對象,又稱「小賣」(sió-bē)。
(首圖圖說:今年是龜山島遷村50週年。(照片提供/陳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