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費啟蒙
2023-03-14・社內大小事
文/李雅卿‧北北分社社員 圖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資料照片
「教育」是合作社七大原則之一,社員的自主學習亦同等重要。月刊邀請合作社1799位創社社員之一李雅卿,分享其推動自主學習與消費覺醒的歷程。身為主婦聯盟的催生者之一,我的消費啟蒙並非從「綠主張」¹而來。
1978年,我剛從政大法研所碩士班畢業。那時台灣因為退出聯合國,即將和美國斷交,知識界瀰漫著「不改革,即無希望 ; 不自救,即無死所」的危機感。法政系所的同學大多投身到新聞界和政治界,想喚醒民眾,並實際參與各項改革。我也受邀到由余紀忠先生創辦的《中國時報》工作。
與政治改革、環境保護 並進的消費者覺醒
我的消費覺醒是和我的新聞工作、台灣社會的進步軌跡交織進行的。脈絡從政治改革、生態保育引伸到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最後具體落實到呼籲主婦「用菜籃改變世界」。出生在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我的童年一直有山林相伴。因此當《寂靜的春天》一書促使「大自然保育協會」出現,並出版《大自然季刊》時,我很樂於採訪他們,並宣導相關理念。
有一次我看到中央研究院關於台灣土壤毒化的報告,非常吃驚,沒想到台灣工業化導致的污染已經如此嚴重。之後台灣各地層出不窮的公害事件,導致反公害組織和環保團體大量出現,環境保護運動自此風起雲湧。
當時有學者邀我每個月出一千元,共同認養即將成立的「新環境雜誌社」,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後來知道台大教職員宿舍有一群眷屬,從自身生活,如垃圾、筷子、包裝回收等等小事做「個人和家庭的環保」,覺得非常有意思。
有天晚上,新環境雜誌社在臨沂街一個地下室開會,徐慎恕女士(張國龍教授的夫人)代表這群媽媽出席,希望新環境雜誌社能讓她們掛單,以便向社會大眾推廣她們的作法。
與會中有人擔心媽媽們成不了什麼氣候,我說:「你錯了!台大教職員宿舍的媽媽們都是高學歷的教授夫人。她們是台灣知識背景最硬、視野最廣、能力不輸你我,卻未進入職場的優秀女性。這些女子從生活中落實的環保做法,一定可以打動人心,形成風氣。我們雜誌社天天提倡環境保護,現在飛來一個行動小組,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東想西怕的呢?」我想了想,又補了幾句,「重要的是,你們這些學者專家千萬不要干預她們,讓她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步調行事。未來雜誌社的影響力,可能趕不上這個媽媽行動小組呢!」
主婦聯盟的誕生
徐慎恕覺得這是她們要的支持,於是大家開始替行動小組取名。我問慎恕,你們的領袖王保子女士(王澤鑑教授的日裔夫人)她們在日本的組織叫什麼名字?徐慎恕說叫「主婦連」²,我說那麼中文最接近它意義的名詞是「主婦聯盟」。大家一聽這名字不錯,既標示了成員特性,也有社會運動的意涵,於是全數通過。後來「主婦聯盟」果然在台灣風風火火的發展起來,還和新環境雜誌社分了家,成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後來更生出了一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來。³
在新聞界工作了15年後,我為孩子的教育辭職回家,正式進入主婦聯盟的婦委會和編委會,和陳來紅女士共同將楊茂秀先生推動「兒童哲學」中的「討論文化」帶入主婦聯盟,以協助媽媽們深入思考、勇於提問、合作討論、形成共識 、知行合一。
後來我舉家到德國遊學一年,孩子進入德國學校就讀,我也同步探討當地教育、環保、文化各個領域,每週寄篇專文在台灣的《兒童日報》發表,希望收取他山之效,並深深體會教育的差異如何影響兩國人民的後代子孫。
自主學習與共同購買 推動社會進步
德國回來,我繼續在主婦聯盟和兒童哲學教師團中過日子。有一次翁秀綾女士在主婦聯盟基金會的董事會提出,想用共同購買的方式尋找安全的米和食物。討論時,我舉德國為例,強調環保團體成立事業單位之必要,也鼓勵聯盟推舉成員進入國會。當翁秀綾和林碧霞女士開始奔波各處,簽契作農田,成立合作社之際,我也投身410教改,在台灣推動第一所自主學習實驗學校。我們彼此祝福,期許以主婦「若水之善」的精神,協同各方,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和國家教育。當然,主婦聯盟各個委員會也都沒閒著,她們推動垃圾分類、反核、做繪本、走入校園、走向國際。
很高興共同購買與合作社的食物滋養了我家30年,更高興「自主學習」的理念和做法進入國家108課綱,成為台灣世代人才的培育政策。而「主婦聯盟」和「綠主張」也都成為台灣社會的進步象徵、NGO 組織的驕傲!而這一切,都將持續下去,並有新的創發。
對我來說,自主學習存在於生活的各個面向,消費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我們每次消費,都在為想要的世界投票。當我們集結更多的人用消費(共同購買)的力量去形塑想要的世界時,我們就在從事一項安靜而堅定的社會運動了。
很高興在這條自主學習的消費道路上,有您並肩同行。
註
(1)合作社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綠主張亦延伸作為產品品牌名、刊物名稱。
(2)1948年日本成立消費者團體主婦連合会,簡稱主婦連。
(3)主婦聯盟基金會創立於1989年,合作社2001年立案。長期以來,兩個組織在決策、業務、財務、人事上完全獨立運作,但在環境及社會運動層面攜手合作,相輔相成。(摘自《綠主張十年慶特刊》
(首圖圖說:許多共同購買早年的參與者是基金會成員,積極上街倡議環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