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為師的蒙特梭利飲食教育

2024-05-14・公平貿易 以務實與信任的合作為基礎

文/莊佩珊 照片提供/鄭婷如

剛從菲律賓蒙特梭利學校參觀完回來的鄭婷如興奮地說,「全球的蒙特梭利,有一半都在做食物相關的課程」。四月份她又飛往墨西哥,參觀在大都市中落實食農教育的蒙特梭利學校,為自己規劃中的蒙特梭利課程找尋靈感。鄭婷如說「飲食連結生活的每個面向」,回應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強調的感官感受、自我建構、以及人類社群的合作共榮。
 
鄭婷如將飲食教育視為公民教育。

從教育體系建立飲食系統

長期致力於飲食教育的鄭婷如,出身於高雄餐飲學校,受過專業廚師訓練,一場以「慢食」為主題的模擬創業專題,開啟了她連結飲食、生命與土地的使命感。經營過融合花蓮在地食材的麵包坊「小滿麥拾」,以及與宜蘭小農合作,訴說產地故事的綠色餐廳「安步良食」。也曾因爲想了解食品產業的運作進入外商公司,驚嘆速成的加工調味品藉由通路、餐廳深入大眾生活,深刻感受到飲食與土地的疏離。

在嘗試於餐廳、工作坊中推展飲食教育之後,鄭婷如決定走向學校體系,影響更多成長中的孩子。她先進入政大實驗教育培育計畫,後又赴美接受蒙特梭利教育師資培訓,拓展自己飲食的視角,希望建立一套有系統、跨領域,讓學習者自我建構式的學習模式,目前她是一所蒙特梭利實驗學校中學教師。
 

蒙特梭利理念與飲食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法透過準備好的學習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藉由學習活動發展出相對應的生活能力,包含行為、認知、同理等。特別設計的教具,輔助幼兒在實作中發展生活的能力,大家常聽到的混齡教學,是培養社群意識的學習策略。從0歲一直到青少年期,每個階段孩子都有發展特性,教育者應以孩子需求為中心規劃學習環境與活動,引導孩子依自己的獨特性建構自己,並為進入社會的生活做準備。最終的目標是孩子能夠成為獨立,但具有社會性,能夠回饋社群的人。
 
全食物生態飲食的親子食育課程。
飲食對鄭婷如而言,「是深度的生命哲學,體現人類與宇宙時空交織的狀態」。歷史、科學、文化、節氣、風土、地理,從飲食切入的生活教育「具彈性與兼容性」。赴美培訓之後,鄭婷如首先將蒙特梭利理論,用在台東「孩子的書屋」偏鄉孩子輔導組織的課程中。十個月的學習,帶著八位國、高中生認識野菜、了解食物科學、理解原住民土地永續的智慧、協助社區備餐等活動。最後總結成兩場,完全由孩子自己設計食譜,自己分工、料理、接待的公開售票餐會。
 
孩子的書屋餐會,學員出菜前仔細的備餐。
在餐會中,鄭婷如看到孩子主動練習烹調,按照個性分配任務,高中生帶國中生,一起為達成團體目標協調合作,真如蒙特梭利教育所期盼「預備自己進入成人社會的能力」。而她更感動的是,這些孩子有些是家庭功能不完全,有些是課業有困難無法肯定自我,在這一場活動中「看到青少年無窮的潛能」。
 

將蒙特梭利教育帶到家中

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在生活中學習能力,飲食則觸及生活的每個面向。如果想在家庭這個重要的生活場域帶入飲食教育, 鄭婷如建議「首先要釐清孩子的年齡階段」,根據每階段的發展特質,她也提供合適的學習場景。

0-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像海綿一樣無盡的吸收,心智發展開始起步,適合感官教育。可以給他們嘗試多樣的原型食物,培養感官感受力與記憶,日後將成為接受食物、進入人類生活的基礎。

3-6歲:孩子開始建構成為獨立個體的意識,發展基本生活能力。可以進行獨立工作的訓練,使用進食工具、簡單的備餐、清潔等工作。另外 也可以開始建立數字的概念,如協助分配食物。雖然可能沒效率,但父母的用餐、備餐行為都會默默引導他們仿效,進而發展出獨自生活的能力。

6-12歲:此階段是想像力與認知能力穩定發展的階段,此時蒙特梭利強調「宇宙教育」,透過食物穿越時空, 建立與宇宙萬物連結的知識與情感。可以認識食物、走訪產地、接觸大自然,或共讀「食通信」等媒體,再度連結人與產地、物種的關聯性。同時也鼓勵共煮,體驗真實的食物備製過程,建立家人共食的社會群性儀式感。

12-18歲:這個階段孩子要預備自己進入成人社會的能力,需要了解並反省社會運作機制。可以藉由探討真實的飲食議題,例如城鄉、環境、物種、氣候、產銷等等,讓孩子理解自己在社會體系中的公民角色,建立文明發展與自然平衡的道德素養。也鼓勵家長與這階段孩子共讀、共學。
 
青少年蒙特梭利食育課程之食器創作。
「飲食教育最終希望大家從消費者角度轉變為公民角度」,鄭婷如下了這樣的結論。她期待大家能意識到人類雖能改變環境,仍仰賴萬物,更要承擔責任,如此方能實現環境永續共榮的理想。


(首圖圖說:鄭婷如帶著幼童進行食物色感與美感教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