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父母上山採集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食育教室
2024-10-15・生活提案
文字、攝影/梁以青
聽著阿美族野菜教母吳雪月,講述兒時跟著父母上山採集食物的往事,好像和她一起回到童年時期,帶著好奇和歡樂心情,進入阿美族與大自然連結甚深的食育教室,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沿途教導辨識可食用的野菜、撿拾蝸牛和採集食物。中午時分,把背在身上的鍋子卸下,找安全的地方起火,開始烹煮午餐,把今日採集的食材,煮成一鍋屬於阿美族人的野菜料理,全家人一起開心享用。這段美好的生命經驗,數十年後,成為她致力復育與傳承阿美族野菜文化的重要推力!細細回溯,父母乃至整個族人流傳下來,在大自然採集食物的知識與烹調的手法,潛移默化在她心中種下傳承的心念。曾深刻感受過家人與族人豐盛的滋養,自己也想成為守護者和傳承者,透過她的故事,思索所謂生活食育,其實最簡單卻深刻的方式,是回到自己的餐桌,從家人的共食經驗開始。
阿美族的野菜食育和大自然的關係
阿美族的生活文化中,家族的長老,喜歡以作物和食材的名字,來為家中的新生兒命名,大多會用穀物類或食材來命名,常見的例如:小米(hafay)、水稻(panay)、地瓜葉(kaubih)、芋頭(tali)。家族的長老認為,作物是維持家中生計重要的物產,感恩這項食材滋養家庭,賜予新生命這個名字,期許繼續繁盛家族,所以感恩作物的心念,深植在每個阿美族人的心中,這就是族人生活食育歷程中,最棒的起始點。「Dongi」,是阿美族神話故事中「主宰生命的女神」,做為吳雪月的族名,或許家族的長輩已預視這個生命,未來會守護阿美族食育文化的傳承!從小就跟著父母到處採集,從教導中得知,被視為珍寶的野菜是大自然賜予的天然食材,只要學會辨識,不貪取,採集夠用的份量,整個大地將會生生不息供給最棒的食物,這是阿美族從古流傳下來與大自然依存的永續智慧。
從復育野菜到成立野菜學校
野菜教母吳雪月,最喜歡的野菜是「黃藤心」,苦甘滋味能清心降火,除了喜歡食材本身的滋味,聽完她敘述父親的故事,相信這個食材在她的心中還多一份情味!父親名為吳喜和,曾在花蓮的文蘭國小擔任音樂老師,喜歡筆記各種生長在花蓮的物種,每年在豐年祭之前,會和好友們騎車去台東,去一個只有他們才知道的野菜秘密基地,然後帶回一把把新鮮的黃藤心,那些黃藤心雖苦,卻越煮越甘甜。從她的生命經驗可以得知,食物的味覺經驗養成,不僅是體驗食材本身口感,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故事,賦予了這道食材生命的意義。當年那個愛跟著父母去領略野菜美妙滋味的小女孩,為什麼後來成為阿美族的野菜教母呢?相信是父母給她良好的「身教」!接著,等待一個生命必然降臨的機緣,從一名官拜中校的學校教官,受邀書寫野菜故事的文章開始,收集越來越多族人的野菜智慧,集結成著作《台灣新野菜主義》,然後透過各種講座與各級單位的合作機會,付出滿腔熱血,肩負起分享與傳承的工作,最終變成一位致力守護阿美族食育傳承的野菜「教母」。
為了寫書,爸爸媽媽常陪著她去花蓮吉安的黃昏市場,裡面有一條原住民的野菜攤商街,發現市場的阿姨們簡直是野菜的活字典,為了解更多採集的過程,常跟著一起去山野裡採集。後來,採集不足以滿足求知慾,因緣際會覓得一處「開心農場」,成為自己和媽媽復育與紀錄野菜物種的秘密基地,越是投入其間,越是篤定需要更深入去紀錄與交流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只因為不想失去與族人和土地的連結,也不願意讓後代子孫無緣學習祖先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野菜學校的未來 跟著校長走
一路深耕至今,野菜教母吳雪月在2020年與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共同策劃創辦了「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場館內展出阿美族野菜保種的成果,學校後山有一片復育野菜的基地,規劃許多體驗課程,持續傳遞阿美族野菜文化與保育傳承的理念。關於野菜學校的未來?跟著吳雪月校長進入復育野菜的基地,觀察釀酒用的植物酒麴,正在山野裡好好長大,認識展示的傳統酒麴植物文獻,預告下一個重要的計畫,將深入花蓮的太巴塱、貓公、港口、溪口和馬太鞍的阿美族部落,收集耆老們記憶中的釀酒知識,除了野菜的食育繼續推展,族人靈魂的釀酒古法正在發酵,雖然還沒品嚐釀成的酒,但已經為這個復甦阿美族釀酒文化的新篇,心醉了!
(首圖圖說:吳雪月校長帶路,探索野菜的復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