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職:下班後的芋農人生

2017-06-01・產品故事

文·攝影/歐陽惠如·現任第六屆新竹分社社員代表

二○一七年六月四日這天來到臺中大甲,一走出大甲火車站,迎面而來的是滂沱大雨,連續多日豪雨侵襲臺灣,多處農田淹水嚴重,所幸林義職的芋頭田未受影響。種植芋頭比其他作物更為花費心血、時間與成本,在於一年僅一收,若是天災或病蟲害來襲,整年的心血就付之一炬。

轉變的後盾

一九六九年生的林義職自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畢業後, 一路從事體育推廣與教學,近四十歲開始思索退休後的生活,決定慢慢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環境,「我不可能一輩子都上班,總是會有退下來的時候,所以決定要務農。那時覺得反正種的量不多,可以邊做邊嘗試,但是走下去就沒辦法回頭了。」

世居大甲,幾代祖先都是務農,八十歲的父親林定夫曾種過青蔥、洋菇、草菇,現在年紀大了改種較輕鬆的水稻,林定夫回憶,「我們家小孩從小就在田裡工作,四、五歲也要挑輕鬆的拔草工作來做,放了學書包丟著就得來田裡幫忙,也有在清晨五點時叫他們起床幫忙採收洋菇。」林義職身為三兄弟的老么,也是家中唯一回家種田的孩子,「他有興趣,就讓他去做。」其實一開始林定夫不願意將家中田地拿來種植有機芋頭,「有噴農藥的都種不太出來了,還要種沒用藥的!不可能啦! 」於是,林義職走遍臺灣各地的農業改良場詢問、求教,得到的答案也都是「目前沒有人種植有機芋頭」,只能一切靠自己摸索。

▲芋頭田以馬路分隔兩邊,四周都是慣行農田,與部分鄰田以竹林隔離。

▲芋頭田以馬路分隔兩邊,四周都是慣行農田,與部分鄰田以竹林隔離。

想實踐全程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理念,二○○七年決定先承租休耕十多年的兩分農地。林義職一開始就採用有機農法種植芋頭,第一年收成芋頭,每顆不到半斤重,「鄰居經過都會說,沒看過種的這麼醜的,送人吃還被其他農友笑。」他也發現芋頭越種越不漂亮,口感、香氣皆不足。

他不氣餒,繼續學習、嘗試,知道地力不足,但芋頭重肥,因此改採輪種。芋頭採收後換父親種植水稻,讓土地休養生息;為了讓芋頭頭好壯壯,第二年開始每月購買過期羊奶,自行發酵後噴灑,也交替使用不同的有機肥料,如高粱酒酒糟、檸檬酵素,讓芋頭獲取充足養分。

慣行農法種植芋頭,每半個月施肥一次,種植八個月即可採收。林義職卻總是讓芋頭多在土裡生長二至四個月,因為再多吸收一點土壤養分,才會夠大顆,才有賣相,「別人的芋頭長得快,但在田裡不能放太久,後期爛掉的速度快。但我的芋頭慢慢長大,可以比別人多半年收成期,現在已經能夠長到一顆一斤的重量。」種植芋頭越來越得心應手,收成與品質也趨於穩定。有機耕作的成果也影響父親種植水稻的觀念,開始注重農藥、肥料的使用,而父親也成為林義職務農時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芋頭農林義職與父親林定夫,後為自家芋頭田。

▲林義職與父親林定夫,後為自家芋頭田。

種芋頭,如同懷胎十月

二○○九年開始在父親的水稻田上種植芋頭,逐年擴大面積至今約有八分。林義職說明,芋頭的種植方式分為旱芋及水芋,南部多旱芋,採用高壟畦栽培;中部以北多是水芋,以水田種植,兩者管理方式不同,水芋尤其重視排灌水管理。芋頭特別需要仔細呵護,約莫十一、十二月至隔年清明節前整地、人工插苗,初期兩個月氣溫低,可將芋苗浸水,避免雜草滋生;種植七個月時開始結地下莖,芋頭葉逐漸枯黃掉落,後生的地上莖則越來越小,養分集中給地下莖,球莖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土,期間就是不停循環的施肥、除草、抓蟲、防病;十月進入採收期,採收前一個月留種苗,採收期可至隔年二月。採收後的空窗期,則輪種南瓜、玉米、冬瓜等蔬菜,增加水田的經濟效益。

夏季來臨氣溫升高,灌溉時間必須延後到晚上,否則容易引起軟腐病。林義職說明,「水溫升高就有病菌,泡在水裡會整片傳染,整顆芋頭就會爛掉,這種病目前是沒藥醫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水放乾。」一發現得病的芋頭,必須整株挖掉,移到田外丟棄,以免病菌擴散。梅雨季節或連續陰雨,芋頭好發疫病,發病時葉片長出黃褐色斑點,逐漸擴大,三至五天內葉片就會乾枯。連續大雨來臨前,他先進行預防性消毒,噴灑自製硫磺水、酵素,降低染病機率。

▲為避免搶食芋頭養分,必須定期砍掉側芽及小苗。

▲為避免搶食芋頭養分,必須定期砍掉側芽及小苗。

除草也是一項大工程,「以前覺得就讓草自然生長,但等到開花落種,繁殖速度快到根本來不及拔。主要是芋頭後期不需要太多水,草會讓土壤含水量過高,也會搶走芋頭一半的養分,影響芋頭鬆軟的口感,變得脆脆的,不好吃。」為了方便進入芋頭田除草,種植時特意讓前後排較窄,左右排距離較寬,林義職每隔一、兩個月就要僱工拔草,每次僱用五位工人,一年除草八次。

夏季一到,氣溫驟然升高,鑽入莖葉抽高的芋頭田拔草,就是件苦差事,「七、八年前工人一天可以連做十二個小時不休息,這幾年特別悶熱,進去就像下大雨淋得全身濕,因為芋頭田裡完全吹不到風。現在的工人比較辛苦,寧可去別種田做工。」此外,芋頭含草酸鈣而鹼性高,只要碰觸汁液則奇癢無比,也是僱工不願意的原因之一,每每拔草日到,就要準備一瓶白醋給工人,塗抹止癢。

太陽下山涼風吹,白天躲在土裡或葉片夾縫裡的蟲蟲集體出動覓食,「斜紋夜盜蛾的數量多到嚇人,整個葉子密密麻麻都是蟲,一隻蟲可以下兩百顆卵,成蟲的大小就像人的手指那樣粗, 一隻蟲一天可以吃掉三片葉子。」紅蜘蛛、蚜蟲也是常客。

為了驅蟲,林義職到處詢問、上網找資料,高成本購買美國進口的亞磷酸、甲殼素、矽藻土,也嘗試自製辣椒水,結果過度刺激反而傷到芋頭葉,導致整個變黃,驅蟲效果也不如預期;現在則使用過期羊奶加大豆卵磷脂,讓蟲蟲吃飽,減少啃咬芋頭的機會, 並搭配費洛蒙驅蟲。經驗得來不易,「不同的蟲搭配不同的驅蟲方法, 還有就是要努力抓蟲。」

常常頂著頭燈摸黑下田抓蟲,一抓就抓到天亮,接著換了衣服直接去上班,過著兩樣人生。提到臺灣有機耕作的環境,林義職心有所感,「這裡屬於下游區,中間不知道會有什麼水流進來,還是會擔心。如果鄰近的田沒有一起做有機,其實很難真的做到純有機,下大雨水一淹過來,鄰田的水流過來就會污染。」

▲為田埂鋪上雜草抑制蓆,減少除草工作量。

▲為田埂鋪上雜草抑制蓆,減少除草工作量。

大甲是芋頭的主要產地, 一般芋田的水源來自大甲溪或大安溪,而他的芋頭田水源來自超過三十公尺地下水。二○一六年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產品專員郭懷恩說明:「他考量隔離帶問題,沒有申請有機驗證,但有申請產銷履歷,操作方式與使用資材皆採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無奈鄰田皆為慣行農法水稻田,且尚無妥善隔離帶,因此芋頭列為健康級農產品。

真正純淨的芋頭田,吸引田雞初春時來此下蛋。

▲真正純淨的芋頭田,吸引田雞初春時來此下蛋。(攝影/林義職)

空氣污染也是林義職關心的問題,「臺灣面積小,鄰近工廠排放廢氣隨風飄散,也可能造成污染。」為了讓消費者安心,每月至少送驗一次,農會產銷班檢驗、生產履歷檢驗、自行送驗中興大學及SGS等檢驗單位,「出來的結果是沒問題的。」層層把關,他只求做到最好。

林義職的芋頭偏細長狀,有別於市售的大圓滾型。蟲咬部分切掉處理,賣相較差的則請姑姑製作芋圓、芋泥包到市集販賣。

▲林義職的芋頭偏細長狀,有別於市售的大圓滾型。蟲咬部分切掉處理,賣相較差的則請姑姑製作芋圓、芋泥包到市集販賣。(攝影/林義職)

小農研發小機具

種植芋頭過程超級講究,採收後處理所下的功夫也不遑多讓。為了讓成為產品的芋頭乾乾淨淨,加工廠使用大型刷土機器,但小農卻無法負擔昂貴機具。林義職描述,採收後要一顆顆削梗、拔根、刷土,「以前想說水洗比較乾淨,洗過後還曬乾,但是洗過後的芋頭很快就爛了,最後還是只能一顆一顆把土刷乾淨。芋頭皮容易刷破,我爸爸種了很多絲瓜,曬成絲瓜布,就是為了刷芋頭。」為了加速處理速度,他找家人協助畫設計圖、找馬達,嘗試不同刷毛,調整轉速,前後花了半年時間,終於成功研發出「小型乾刷機」。或許是自己走得辛苦,他總是樂於分享、不藏私,現在大甲已有些許農友向他請教學習使用乾刷機,「先走在前面的人就是要先做出來,我已經走過的路,大家就不用再繞一大圈。」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