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2017-06-01・產品故事

文.攝影/克蘭泰.北南分社社員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

▲返鄉青年陳守安以自己的節奏慢慢種、專心種,是物質欲望低、公共性強烈的農村生活者。

從任一戶人家走出來,白雲翠嶺近在咫尺,彷彿再邁出一步,就融入一片綠景裡。這裡是南投埔里,陳守安的茭白筍田就坐落在這溫暖濕潤、山巒包圍的丘陵盆地裡。茭白筍田位於珠仔山旁,田埂與產業道路交錯出兩分七的農田,與東側鄰田相隔道路,與南側鄰田隔著田梗。靠著貫穿山林的南烘圳,以自然純淨的水質,種植俗稱水筍或美人腿的茭白筍,將於二○一七年五月開始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

以茭白筍田為新起點

一九七八年生的陳守安,與太太一起從南臺科技大學畢業後,在桃園的資訊業服務, 太太的專長是軟體設計,他則從事電腦硬體零件維修與售後服務。夫妻倆於二○一二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後不久, 臺灣爆發過期霉變、僅供牲畜食用的奶粉流入市場,接著二○一三年爆發毒澱粉事件。從挑選嬰兒副食品的艱難之中,陳守安意識到食品安全與無毒耕作的重要;加以資訊業早出晚歸的工作生態,深覺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於是,他在二○一三年七月決定攜家帶眷回到家鄉埔里,與父親一樣投入種植茭白筍,打著招牌「埔里陳老爹優質筊白筍」,以一塊茭白筍田作為少小離家二十年後,回到家鄉生活的起點。

如今家鄉的筍田已非陳守安印象中蛙聲漫天,不再像小時候「被青蛙吵到沒辦法好好講話」,除草劑的廣泛使用造成青蛙大量減少,蟲噪蛙鳴不復再現。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則是人與土地的關係轉變。回憶兒時,埔里孩子很討厭放暑假,「暑假是茭白筍生產旺季,若不是協助採收,就是到田裡送點心、茶水, 在田裡的時間很多。」如今會讓孩子下田的家長很少了。當陳守安將茭白筍田開放學校團體參訪時發現,不僅是學生,甚至帶隊老師們也從未踩觸草地或土壤。這種對土地的疏離感, 對土地的不安感,對返鄉過生活的陳守安而言,產生巨大衝擊。

由於轉業的初衷是為了下一代,陳守安決定採用友善耕作,以健康的土地生產安心的食材。茭白筍田於農曆過年前種苗, 經過一百一十天至一百二十天的生長期,即可進行採收,採收期約在每年四月到九月,而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作為量產時間。他在水田上放養浮萍以降溫遮陽,同時達到淨化水質效果,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專員郭懷恩補充:「文獻指出,浮萍可以吸收水中的硝酸鹽、磷酸鹽類及懸浮固體,增加溶氧量。」站在田邊小徑放眼望去,敷蓋水上的浮萍、傲然而立的筍叢,與深邃的山巒漸層鋪排為一個綠色世界。

201706_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3)

▲被白頭翁啃食的筊白筍。遇有白頭翁築巢的筍叢,陳守安會讓鳥巢留在原地,不去採收也不去碰觸。

茭白筍從移苗至水田即面臨福壽螺的威脅,為此陳守安串起大自然食物鏈,搬來土虱、烏鰡應付,佐以苦茶粕進行防治助攻。另一種俗稱鑽心蟲的二化螟蟲,則會鑽透茭白筍的綠皮;由於周邊茭白筍田大多噴藥,他堅持減農藥、減化學肥料,以致二化螟蟲幾乎來到他的田裡繁殖。

透過努力推廣有機耕作的「台灣之心大埔里有機聯盟」班長洪權宏引薦,得到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費洛蒙中心主任錢偉鈞的協助,提供昆蟲性費洛蒙防治藥劑裝置「翼形黏膠式誘蟲盒」,引誘公蟲進入裝置且有來無回,防治二化螟蟲頗有功效。

此外更進一步,經由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副教授簡士濠協助,透過「生物炭」改善土壤品質。將農廢資材以低氧方式覆蓋燃燒,避免空氣污染,形成木炭後加上酵素、益肥,撒入土壤即可在土壤中進行酸鹼中和;另外加入「埔里環保酵素團」以廚餘、果皮、農廢資材製作的酵素粉,作為天然肥料。

201706_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4)

▲以翼形黏膠式誘蟲盒防治二化螟蟲。

守護家鄉,留住安心

回到埔里第四年,陳守安在許多人的幫忙與青農網絡的連結下,農村生活適應得很好。堅持友善耕作,雖然茭白筍較鄰田成長得慢,然而小農也可以儘量依著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對照市場上通常只販售「大筍」,他從照顧孩子的經驗中發現,因而另外生產更受小孩、老人家喜愛的「幼幼筍」、「幼筍」。三種筍的採收時間彼此各隔了三天,透過提前採收,運用關鍵差異「熟度」,使幼幼筍、幼筍的口感更為滑嫩。

主婦聯盟合作社近兩年未供應茭白筍,而陳守安朝向無農藥栽培,符合合作社友善土地的理念,且茭白筍不經泡水處理、直接冷藏,鮮嫩中帶有自然甜味。郭懷恩說明:「目前市場上的茭白筍,往往進行泡水處理而比較大支,泡水增加了保存期限與重量,甜度卻也因此降低。雖然農友有多種大小規格的產品,考量產品供貨的穩定度,目前合作社仍會以正常筍規格供應為主。另外,下雨時節茭白筍長得較快,易因採收不及而有筍殼裂開的狀況,在產地會以次級品的價格收購,然而輕微的筍殼裂開並不影響食用的品質與口感,經與農友討論後以良級規格供應。」

201706_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2)

▲陳守安在茭白筍田裡放養浮萍。

農閒時,陳守安積極參與社區食農教育。一開始回到自己的母校─溪南國民小學,協助透過彩繪廢棄輪胎、種植香草美化校園之外, 並加入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的「學習型農村」計畫,與溪南國小合作在校園種植埔里特色產品茭白筍,將農村智慧與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也保留社區傳統文化。

為了孩子轉業務農,為了孩子的食物友善耕作,回溯食物的源頭,結合在地團體,營造重視食農教育、親近家鄉土地的社區。陳守安說:「我的筍子不漂亮,但要吃的是內在嘛!我還不會種出好看的筍子,但我可以講筍子怎麼種,讓你安心吃! 」像他的名字「守安」一樣,實踐守護下一代、守護大自然的堅持。

201706_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5)

▲陳守安與敲敲木工房於溪南國小協力進行廢棄輪胎再利用。

串起社區食農教育網

201706_陳守安為下一代返鄉 (6)

▲透過「學習型農村」計畫,陳守安於溪南國小進行茭白筍栽種教學。

埔里在921 大地震時受災慘重,溪南國小除了原有校舍毀壞後改建,留有兩座水池因裂縫過大而閒置。陳守安利用兩座廢棄水池示範種植茭白筍,展開與母校學弟妹們「共學」的歷程。他說:「透過農事體驗,讓人更親近土地,了解食物來源,達到食農教育的目的。」

至於陳守安自己的茭白筍田,平常自己照顧,太太協助包裝。到了採收期,在種植面積規模較大的筍農環伺下,小農往往招不到臨時工來幫忙,他透過暨南國際大學學生組成推廣推廣友善耕作、陪伴協助農友進行銷售的平臺「穀笠合作社」,安排學生在「公益服務」課程時協助採收。

每年年中、年尾,茭白筍田放水時,陳守安則透過公益團體邀請小孩下田抓土虱、烏鰡,等放完了水,水田成旱田,就舉辦農田運動會,讓孩子在農田裡玩躲避球、棒球、大地遊戲等等。他說:「我回到家鄉來種田,種什麼東西不重要,田也不是我的,任何人都可以來接觸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