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2017-06-01・產品故事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

▲秀豐永續農園主人游盛豐、林美秀夫婦,面對挫折,喜樂面對。他們面前是新種植的芭樂幼苗,須靜候三年成長。

下了長治交流道,朝著屏東科技大學的方向走,經過了無數棵檳榔樹和大大小小的果園後,位在屏東內埔的「秀豐永續農園」手工招牌出現在路口轉角。「順著地勢起伏,以前的大武山下曾是水稻田、果園, 一層接著一層。自從大量改種檳榔樹後,地景變了,村子的樣子也不一樣了。」坐在自建的田園小屋裡,農園主人游盛豐、林美秀夫婦仰頭看著牆上掛著家人所繪的畫作, 一起回憶年少及農村變化。

參加生產者之旅拜訪秀豐永續農園,吃窯烤披薩、喝不加水現打芭樂汁,是許多台南分社社員的共同回憶。二○一七年,游盛豐與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合作邁入第十年,卻也是最艱困的時候。二○一六年尼伯特颱風打亂了農園的一切,問起之後的狀況,「非常嚴重!只剩不到十棵老樹活著,自然農法施作這十三年來,從來沒遇過。」游盛豐淡淡地說,狂風暴雨導致芭樂樹受損嚴重、抗病性變差,緊接而來的莫蘭蒂、馬勒卡、梅姬颱風之後,陸續枯死,其中包含供應合作社的珍珠芭樂、帝王芭樂幾乎陣亡,剩下不到十棵。「我很滿意這批,調整得很好,原本預計八月後果實更好吃。兩個颱風過後就都完蛋了。」淡淡的語氣中有著無奈傷心。

201706_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3)

▲整個農園還在大整理中,僅存不到十棵芭樂。颱風前這批芭樂狀況很好,原本想等待更熟成些再採收。

「還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根據日本討論自然農法《真正的蔬菜不綠》一書,這是過去土壤長期累積化學污染的最後一次反撲。」游盛豐查了資料,初步判斷是線蟲感染,但只出現在根莖類,尚無果樹案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研究學生也判斷是土壤性病蟲害造成。雖然有機農法、慣行農法皆有相對應的防治資材,但整座農園清理費用粗估五、六十萬元,花了也不見得有效。游盛豐說,「噴藥也只是抑制,未來還有爆發可能,加上極端氣候,土壤每年都在改變,自然淘汰就淘汰吧! 」只能重種,但是芭樂得等上三年,目前改種香蕉為主。

因應二○一六年接二連三的颱風造成農損,主婦聯盟合作社發起「用愛搭橋,拉近產消─社員合作集力,送溫暖到產地」募款專案,農園受災嚴重的游盛豐卻沒有提出申請。「土地是生財工具,雖然天災時沒有金錢收入,但種個菜有菜吃,菜賣了換點米,還有食物溫飽。我不需要救濟,留給更需要的人。」時間再往前推,農曆年前受到寒害影響,他先向合作社申請預付貨款六萬元,接連颱風後芭樂植株全毀,因而提出延後扣款,合作社了解狀況並考量其處境,將往預付貨款轉為急難救助基金的方向討論。

靜待自然的安排

午餐時氣氛輕鬆,問了在內埔土生土長的游盛豐如何認識來自萬丹的林美秀?「聯誼認識的啦! 」林美秀回想當時,兩人分別在高雄的化工廠工作,聯誼那天他剛從大夜班下班, 接著當司機一路開車載大家到臺東玩,有點危險。兩人相識也讓客家庄長大的他學會臺語,「一開始連『買』和『賣』都說不清楚。」她掩嘴偷笑。

「國中時,成績最好的科目是生物, 可能是對生物的興趣,延伸到對大自然的喜愛, 我喜歡看山、喜歡綠綠的植物。」一九六五年生、已五十二歲的游盛豐至今沒有近視。其實,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才是他的第一志願,無奈媽媽不肯,而選填化工科, 一路念到二專畢業。退伍後順理成章進入化學工廠,原本以為只要做做檢驗、設計流程,進了工廠才知道製程中產生的污染對環境的嚴重程度和對身體的危害。待了兩年,和太太商量後決定回家務農。那年,他二十九歲。一晃眼二十多年,回想每前進一步都是一場家庭革命。屢次遇到家人反對時,如何說服父母?溫和的他語氣堅決地說,「沒有說服,先做了再說! 」

201706_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4)

▲新栽下的香蕉幼苗,有機香蕉至少要十三至十五個月才能收成。

剛開始,游盛豐想砍掉檳榔園,父母強烈反對,主因是檳榔很省工、價格好,加上不希望孩子辛苦。「我就是不喜歡檳榔!尤其是那段檳榔西施風行全臺灣的時間,檳榔明明是致癌物,還在商業包裝下銷售,這樣的風氣真的很不好。」他搖頭回憶。後來,某次逛書局無意翻到《日本MOA的自然農法》一書,「自然農法」的想法在心裡默默埋下了種子。幾經評估,有機耕作的農民不多,通路也有限,加上孩子年紀尚幼,無法太過冒險等因素,讓素愛「拈花惹草」的他投入當時政府大力推廣的精緻農業「蘭花」,然而種了十年也賠了十年。經營蘭花牽涉人情應酬,他不擅長也不喜歡;還有溫室栽培蘭花的過程太耗能,太陽一出來就要抽風控制溫度;且須使用大量農藥。終於在二○○四年下定決心放棄蘭花事業,結束這段痛苦的日子。

決定轉為有機耕作之初,游盛豐曾與母親發生激烈衝突。看著滿園雜草,母親問:「你是不是沒錢? 不然我出, 找人來噴藥啦! 」他本打算相應不理,豈料母親直接請人進園噴灑除草劑。因此他在農園裝門上鎖,為的是不讓母親再找人進來噴藥。「地是父母給的,媽媽想來看卻被鎖在門外,你能想像,壓力有多大嗎? 」他無奈回憶這段揪心過程。他明白,父母成長於第一代農業革命時期,也就是深受慣行農法教育,這樣的故事在轉為有機耕作的農家都有可能發生過。

「我還記得,我爸爸第一次用巴拉刈時說,『這個東西怎麼那麼好用!一噴第二天草都乾掉。』但接著又說,『這藥好毒,青蛙都死光了,蚯蚓也從土裡爬出來死掉了。』可是用一次就上癮了,無法回頭。」游盛豐回想,不只是對土壤的毒害,還有對人體的傷害,爸爸和哥哥曾農藥中毒,就算中毒了,還是不打算停止。

201706_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2)

▲遭受蟲害而枯死的芭樂枯枝,還得將落果逐個拆套袋,已整理了半年,穿插許多農務,因此還未完成整理。

「《聖經》說:萬事互相效力。就算菜蟲吃菜,農夫只須忍耐等待,不要用藥,天敵等一下就來了,自然的防護機制,造物主都已經安排好,不要用外力破壞自然界的平衡。」身為教會家庭第四代,游盛豐信靠《聖經》教導,堅定地走著朝向自然農法的每一步。他引用兩段經文勉勵自己:「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

採訪這天大雨滂沱,直到中午轉晴陽光艷艷,話題也從心血全沒的現在,一路聊到美好的將來,剛停的雨滴閃得屋內發光,林美秀端來一盤切好的水果,有僅存的紅心芭樂、珍珠芭樂、種來自己吃的子彈蓮霧。坐在花了三年才建完的田園小屋,游盛豐指著牆說,「這些都是我一磚一磚砌起來的。」接著指著一張木桌子說,「這張我自己釘的。」旁人看似恬淡的生活,經過了這些日子的驚濤駭浪,小舟依然穩穩前行。

201706_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5)

▲林美秀介紹著種來自家食用的茄子,以及將蘭花溫室改為自然放養絲瓜,恢復地力。

大自然的驚喜時刻

《日本MOA的自然農法》一書這樣解釋自然農法,這是一種不使用任何農藥及肥料,全賴以「自然力」和「土力」栽培作物的耕種方式。人稱木村阿公的日本蘋果農夫木村秋則是游盛豐效法的對象,憑著「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傻勁與堅持,堅持無農藥、無肥料的放養方式,成功種出蘋果。游盛豐自問,農藥、化學肥料還沒出現前,人類不就是一邊向大自然學習,一邊運用前人的智慧、經驗耕種嗎?只是現代人依賴農藥、化學肥料的耕種方式影響太深,不噴藥不施肥就不會種了。

跟著游盛豐的腳步逛了一圈農園,一邊走一邊分享他與大自然的互動。「種菜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菜苗被蝸牛吃掉,但蝸牛的天敵是螢火蟲,如果把菜畦整理得乾淨到一株草都不剩,那麼螢火蟲的幼蟲也會跟著走了。」他的原則是,只要這塊地沒有使用,就盡量不要動,草叢是很好的掩蔽地點,很多動物的天敵都在草叢裡,不噴藥讓昆蟲好好住下來,自然形成循環。另外,他將農園的落果、果皮、菜渣等做成堆肥,農園自然產生、也能掌握來源,有時用來調整土壤體質。

回到田園小屋時,「一團很像棉花球的蟲在樹枝上晃來晃去,這是草蛉,小小一隻草蛉把戰利品揹在背上,揹成了一坨棉花偽裝自己。」林美秀一邊拿出手機點開影片解釋,一邊翻著照片說明,「農園裡曾出現枯葉蝶喔!」看著這本收集了許多大自然精彩時刻的相簿,游盛豐在一旁說,「當這些可愛昆蟲們陸續出現時,要我再噴農藥,也噴不下去。大自然太美妙了!」

201706_游盛豐尋見自然的福音 (6)

▲田園小屋後方有個聚會區,許多參加生產者之旅的社員在這裡品嚐過現打芭樂汁、現烤披薩。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