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過後,還吃得到甜柿嗎? 丸興果園的田間挑戰
2021-11-11・產品故事
文/李婉婷 攝影/黃聖凱
農友謝家興的果園位於台中摩天嶺,每年入秋後從大安溪口吹來冷空氣造成的日夜溫差,讓甜柿更容易累積糖分,果皮轉色漂亮、口感清脆。但近年氣候升溫,使部分溫帶水果產地「遷徙」到海拔更高的地區,南部的水果也愈來愈往北種了。
摩天嶺從香蕉、桶柑種到甜柿
台灣的甜柿產地以台中、南投為主,其中台中摩天嶺最早開始種植,丸興果園正位於摩天嶺的制高點,海拔950~ 1,050公尺之間。談起摩天嶺的作物史,在這裡住了40多年的謝家興立刻滔滔不絕地說道:「最早這裡種香蕉,後來又開始嘗試高接梨、桃子、李子、橘子,到了民國69年,我來的時候摩天嶺幾乎都在種桶柑。」由於此地位處大安溪畔,香蕉果樹頭重腳輕,經不起大安溪口吹入的強勁風勢,當地果農轉而陸續改種耐風的柑橘。此外,摩天嶺一帶九月開始便進入旱季,降雨減少,桶柑生長速度較低海拔產地慢,甚至進入半休眠狀態,待隔年節氣來到春分、雨水,降水的滋潤讓果實自然熟成,不單風味更好,也因此自然產生與中低海拔地區的產期調節,市場價格甚好。

台灣甜柿先鋒 屢次赴日取經
現在說來一派輕鬆,包括謝家興在內這群甜柿的「始作俑者」,當時在沒有資料、技術、樣本和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從種植、行銷、市場訂價等全靠自學摸索,他形容「那就像一條黑摸摸的路」。1989年起,他們甚至組團坐飛機到日本取經,跟當地農民組織、農業試驗所等深度交流,「我們常常是發現問題,就坐飛機到日本。參觀果園還會帶V8,回來一直重複看錄影帶。」謝家興花費十多年,赴日觀摩學習超過五趟,才習得今日甜柿管理、栽培、冷藏等技術。



氣候升溫下的果園挑戰
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已20多年的謝家興,當初多虧同為合作社農友的苗栗傑隆農場詹光榮牽線。他十分認同合作社對於水果安全用藥的嚴格把關,其果園位處摩天嶺最高處,可將鄰田污染降到最低,也以套袋管理方式減少用藥,並拉長停藥時間,不過,謝家興也坦言,藥物的代謝還是需要靠水分,這跟氣候息息相關,若乾旱期長、代謝變慢,並不是每次採檢都能過關。

除了果皮轉色不良,高溫亦會影響果肉顏色,使果實的紅蘿蔔素跟維他命C 無法展現, 僅能呈現黃肉狀態。「以前甜柿(富有品種)產期大概是11月到一月,現在足足提早一個月、12月就結束,桶柑產期原本可以持續到六月,現在四月中就得全採,因為再放下去天氣變熱,果蠅就會來叮了。」他無奈地說。

未雨綢繆 打造果園實驗場
放眼望去,四公頃大的果園就像實驗場,甜柿間混種著芭樂、酪梨、桶柑、芒果等果樹,展現了謝家興危機應變的能力。原來早在八、九年前,謝家興便已察覺到氣候變遷大大影響到甜柿果園管理。菌類防治尤其困難,有些病害本該九月才需防治,卻提早報到,加上持續高溫或下雨,藥劑效性愈來愈抑制不住病菌,甚至得提早用藥;蟲害亦然,果蠅一年約可繁殖52代,升溫導致繁殖速度愈發快速,這些都讓果樹生長不易。他發現單一作物風險甚高,於是早先一步將部分果園改種桶柑,隨著摩天嶺溫度持續上升,近五、六年間又陸續種植較能適應高溫、耐儲藏的熱帶水果,如酪梨、芭樂和芒果等。

氣候變遷下,未來台灣農業與農民得面臨更多突如其來的變化。望著高掛枝頭、漸漸轉紅的甜柿,那甜美果實背後卻有著農友的笑與淚,今年趁著豐收之際,多嘗幾顆柿子吧!

甜柿熟了沒?看葉片就知道
謝家興種植的甜柿品種以「富有」居多,五分熟以前果皮為青綠色,待天氣轉冷、溫度下降,果皮逐漸轉為黃、橘、紅時,亦即自然脫澀完全,可連皮一起食用。成熟的果肉口感粉嫩、細膩多汁、風味濃郁。謝家興說明,套袋的甜柿通常依據葉片顏色判斷採收的最佳時機,當原本墨綠色的果樹葉片轉成淡青色、淺綠豆色,就代表柿子成熟了!
※ 提醒:合作社安全級產品為減農藥栽培,微量農藥殘留表皮可經清洗降低殘留量,社員可自行評估身體狀況,若有疑慮建議去皮後食用。
(主圖圖說:謝家興皮膚黝黑、頭髮花白,談起農業眼神仍然散發著光芒,從農40年來他從未後悔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