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不簡單:經濟動物與人類的生命連結(下)
2019-10-01・產品故事
作者:對談記錄、文字整理/李婉婷 攝影/Kris Kang
【江振德】 「江森貿易」負責人,東海大學畜產系畢業,1998年投入養雞產業,擁有20餘年養雞經驗。2000年與黎德斌先生合作,成為綠主張共同購買運動的生產者,2001年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後,合作至今,共同建造了台灣畜產業非基改飼料的里程碑。主要供應合作社產品包括善糧雞系列、白肉雞系列,以及善糧滴雞精。
【黃淑德】現任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監事,1993年加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投入「綠主張」共同購買運動。2001年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後,參與運作至今,曾任理事主席、產品部經理等職務,期待藉由共同購買運動喚醒更多人對食的自覺。台灣大學獸醫系學士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
【蔡珠兒】熱愛料理的台灣作家,南投埔里人,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文化研究,曾任多年記者。1997年移居香港生活。2015年返國定居台北後,重新認識這塊孕育出好食材的土地,至今仍持續學習識食及廚事。著有《紅燜廚娘》、《饕餮書》、《種地書》等多本散文集。
江=江振德/黃=黃淑德/蔡=蔡珠兒
"雞種、飼料、飼養週齡、放養與否,這4項是影響關鍵。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飼料,畢竟好的飼料方可生產出好的肉質。"
雞肉風味優劣 飼料是關鍵影響
江:早期台灣養雞的飼料成分除了玉米、黃豆外,一定要有肉骨粉、魚粉、牛油、豬油等,讓雞隻成長比較快,但是這會造成雞肉有腥味。十幾年前江森最先勇於嘗試素食配方,當時坊間之所以不用素食飼料餵雞,是因為會讓肉質變軟;不過,土雞肉的咬勁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已不那麼受喜愛,素食飼料反而成為顯學。但並不是說雞種跟風味完全無關,某些雞種特性是飼料無法改變的,如薩索雞(SASSO)。但以同雞種作比較,飼料影響雞肉風味比率高達70%,這也是江森堅持讓雞吃好飼料的原因。
玉米、黃豆、礦物質、維生素,這些是目前雞飼料的主要成分,其中玉米黃豆占飼料總體80%。善糧黃金雞還有下午茶時間,雞會吃一點牧場的蟲、草,如果吃到白蟻就是很幸運,因為蟻酸的關係雞肉的風味更棒!此外,我們也嘗試在飼料內加入保健用精油,降低雞隻生病機率,如奧勒岡精油讓腸道舒服、薄荷精油保護呼吸道,給雞喝的水是生菌數100(CFU/100mg)以下可以直接飲用的礦泉水級別。江森的雞場多在山邊或山谷,汙染源少,空氣清新,環境優良。雖然每個雞種有各自特質,也有很多影響風味的因素,但雞種、飼料、飼養週齡、放養與否,這4項是影響關鍵。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飼料,畢竟好的飼料方可生產出好的肉質。
全雞利用 解決食物浪費問題
黃:根據2016年德國氣候影響研究所統計全世界碳排放量[備註] [備註] 參考資料:e-info.org.tw/node/114520 ,如果糧食浪費是一個國家,將是全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所以食物除了要好吃,不浪費也很重要!雖然肉雞消費量上漲,可是每個部位利用的狀況不一,主婦聯盟合作社最常碰到大家都愛吃雞腿,雞胸反而剩下一堆。
蔡:全雞利用也牽涉到雞怎麼分切,像是日本的燒鳥,販售雞脖子、雞皮、支氣管、雞冠、雞腸等各種雞的部位,幾乎完全可以"make the most use of it."(全食物利用),而且我發現很多內臟部位都很好吃。
江:1993年左右,全台灣一週雞肉消費量,土雞(有色雞)4百萬隻,白肉雞是2百萬;如今,土雞(有色雞)消費量一週不到2百萬隻,本土肉雞卻有4百多萬,再加上進口肉雞2百萬,至少吃下6百萬隻白肉雞。2019年9月開始,江森在不增加價格的情況下,也將白肉雞全面改餵非基改飼料,如此一來,不管是雞胸肉或哪個部位有剩餘,皆可以拿去做善糧滴雞精(編按:主婦聯盟合作社全程餵飼非基改飼料的雞肉稱為「善糧雞」)。另外,屠宰後的內臟後續處理不易,也會請分切廠代為處理,大大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成就感,我和主婦聯盟合作社一起合作非基改飼料雞,有時候覺得這件事有點傻,但我相信5年、10年後會變成顯學。
黃:非基改飼料增加了多少飼養白肉雞的成本,消費者是需要理解的。不論是疾病控管的努力,或是飼料成分的進階,這些都支撐到另一個環境運動。非基改運動主要在降低全世界除草劑對農地、海洋、河川等造成的汙染;除草劑殘留跟基改風險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人與動物的健康,消費者必須更有意識體認到,支持這類肉品背後代表的意涵,以及增加了哪些外部成本。表面上看起來是增加了成本,那是因為降低了某些東西,這對全世界來說是重要的訊息。當我們有更高的環境理想,要把非基改農作從人類食用的豆腐、醬油、玉米等產品推展到動物時,有了一定的產量和產能後,除了合作社通路,更需要把市場擴大給更多消費者支持與享用。
"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對中菜的烹調與滋味理論影響深遠,書中的《羽族單》,更把雞列為首位。他說:「雞功最鉅,諸菜賴之,如善人積陰德而人不知。」而廣東人是無雞不成宴。"
港台雞種、吃雞文化大不同
蔡:香港早年多是珠江三角洲的雞種,例如清遠雞、龍崗雞。清遠雞俗稱芝麻雞,特色在於雞味濃郁、肉嫩皮滑,早期香港的白切雞多半使用清遠雞。2000年後出現第一隻本地育種的嘉美雞,當時販售嘉美雞的攤販必須要有執照,雞要掛腳牌……等,很慎重,最大特色是皮下脂肪少,肉色偏白,骨頭富含膠原蛋白,滑嫩的口感頗受喜愛。陸續還有泰安雞,皮較黃,肉嫩味濃;康保雞,俗稱走地雞,肉質結實,適合煲湯用;皇健雞,皮下脂肪多,多用來作為香港的燒雞、烤雞、鹽焗雞,燒、焗、炸皆合適。2002年,香港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禽流感,幾乎把雞撲殺光,街市也禁止活宰,慢慢地本土的養雞場跟養豬場一直萎縮,再加上香港政府長久以來,只重視房地產、金融、觀光等產業,政策上逐步取消農業。如今,肉品、蔬果幾乎都是大陸內地或歐美進口,就連飲用水都是從廣東來的東江水。
江:台灣並無本地雞,僅有環頸雉、帝雉等這類鳥禽類,真正開始有雞種大約是從日據、荷蘭時代,殖民者從別的地方引進來。台灣雞種多半是進口種雞混種或在地自行雜交,如常見的紅羽土雞、黑羽土雞及黃金雞等。目前台灣土雞經過育種篩選後,相較於20年前的土雞,性成熟較早,飼養至12週肉質纖維就會有彈性,肉質不易乾、柴,耐久煮適合熬湯。如果要煎、炸的料理方式,可選擇白肉雞,肉質較軟嫩。
蔡:我發現台灣年輕一輩的廚師,在料理時都蠻注重雞肉品種,特別是受過完整西式訓練,或是在國外米其林餐廳或學校實習、工作過的廚師,會用所謂的「台菜法魂」或「法菜台魂」的概念,將法國技法以台灣食材呈現,而且會很積極去尋找食材並以此為榮,這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港台雞種、吃雞文化大不同
蔡: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紀錄有14到18世紀間三百多種菜餚,對中菜的烹調與滋味理論影響深遠,書中的《羽族單》,更把雞列為首位。他說:「雞功最鉅,諸菜賴之,如善人積陰德而人不知。」而廣東人是無雞不成宴,粵菜也擅烹雞,著名菜式如鹽焗雞、脆皮雞、豉油雞、霸王雞(蔥油雞)、百花雞(鑲蝦膠)、北菇滑雞、檸檬雞片、雲耳蒸雞、南乳吊燒雞、雲吞砂鍋雞等,不可勝數。香港人吃雞最重視一個字──「滑」,所以像台灣著名的三杯雞、麻油雞,以土雞製成的料理,對香港人而言都是硬又柴,粵語叫「鞋」。但我這個世代的台灣人就很喜歡像白斬雞、土雞那樣的咬感,滑嫩口感和嚼勁是兩地吃雞最大的不同。
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地方也是比較接近香港口味,以滑嫩為主,如海南雞飯。因為口味差異,我在香港買不到土雞。香港人買雞主要考量是溫體與否和養殖時間,搬回台灣後,最開心的就是可以買到土雞了!雞在廣東文化上還有一種特殊的神聖性,在香港祭祀祖先或神明一定要有雞,香港俗語說:「拜神沒雞,咿咿哦哦。」(心裡不安,暗自嘀咕),如果祭祀沒有雞,神明就感受不到誠意,我想這大概還延續農業時代家裡養雞、過年才殺雞那種常民肉食的特殊文化意涵。
江:在台灣,其實最好吃的雞是馬上宰、馬上煮,但消費者常常到市場買回去以後又放進冰箱冷凍,料理冷凍雞肉好不好吃就看各家本事。以白肉雞來說,養殖時間大概是42天,6週齡肉質最好吃,超過6週雞肉就會開始老化變硬,如美國的雞腿肉雖然大隻但不好吃。台灣一般坊間大多養到30到35天就出售,一方面是因應雞場作業成本,一方面擔心疾病風險,江森仍然堅持養滿6週,即使是肉雞,雞肉的嚼勁和風味都恰到好處。
蔡:香港的屠宰方式分兩種,如果是內地處理那叫冰鮮雞,翅膀下方會用紅色做記號,超市販售的多半是冰鮮雞,如果在香港宰殺售價會高一些。香港的家庭外傭非常普遍,食材採買多半由外傭負責,一般人也很少在家做菜,比較不會講究食物來源,更不用說有像合作社這樣的組織。
"當經濟動物作為餵養我們的食物與食材時,雞、雞種、雞蛋、蛋殼、蛋黃……這些生命階段的關連性更應該被認識。"
經濟動物的價值與生命連結
黃:人類和經濟動物存在著一種很弔詭的關係:牠們的存在,是因為人類持續食用,就像很多種源之所以被保留,是因為大家覺得有商品價值,植物可以保留種子,可是動物不行,得持續飼養,牠的品種才會留存下來,所以市場取向影響了經濟動物種源的汰留,這是肉用動物的最大特質。
台灣人的生活裡少了生命教育,當經濟動物作為餵養我們的食物與食材時,雞、雞種、雞蛋、蛋殼、蛋黃……這些生命階段的關連性更應該被認識。比方說大家都覺得越南人吃鴨仔蛋很噁心,但是至少他們在吃鴨仔蛋時,知道雞在孵化過程中蛋跟雞的關聯性……當把屠宰的現場跟自己的生命隔離,相對地,也少了一些對食物跟生命之間關聯的關注。所以,我更希望的是,年輕世代必須培養味覺與料理的能力,在現代便利的社會裡,外送促使現代人認為食物是那麼輕易地到手、到嘴,甚至開始依賴外送、外賣時,同時也會失去自己跟他人的連結、跟食物的互動。
江:以生產者角度,我就在那個真實的生命現場。以前養種雞的時候,養了一年半,看著牠們從小雞至成雞到繁殖過程,甚至曾經用手去接生雞蛋,剛生出來的蛋殼是軟的、熱熱的,那是一種很溫暖的溫度。雖然我養的是經濟動物,但我真的很喜歡雞,這20年來,我養雞雞也養我,動物其實很現實,你對牠好,牠就活得好;你對牠不好,牠就死給你看。經濟動物跟人的互動就是這麼真誠,這是一種生命與食物的連結。
共同購買運動的前傳,亦即摸索期的「綠主張」時代主要由3個小型組織運作: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台北市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以及台中市的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而後成立的綠主張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作為對外資金往來、進出貨銷項等名目使用,當時的會員數約莫3千人。直到2001年,共同購買運動整合成現今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合作社的組織型態營運至今,社員已達7萬多人。
Q:為何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的雞肉要分公母飼養?
公母雞的體型大小差異大,以相同部位來看,同樣販售價格公雞的肉重會比母雞重,因此就需公母區隔飼養,將母雞多養幾天,使體型增加,降低差異性後屠宰,供貨時成品才會一致。
一般鑑別公母時會以肛門鑑別來區分,但容易造成雞隻屁股拉傷。江森的白肉雞採用英國品系的ROSS雞,可以用羽毛鑑別公母,鑑別師主要看主翅羽跟副主翅羽,翅羽不等長的是母雞,等長的就是公雞。
Q:聽說雞脖子有生長激素殘留不要吃,真的嗎?
坊間雞隻並不使用生長激素,多半使用疫苗及添加抗生素作為預防、治療疾病用。在早期抗生素又叫生長促進素,小雞出生時需施打疫苗,注射於脖子附近的皮下;抗生素坊間則會摻於雞隻喝的水或飼料中,使其服用。主婦聯盟合作社供應雞隻的生產者江森更是用心做到無抗生素養殖,所以,別再相信坊間的傳說,安心大口地啃食雞翅與雞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