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勞動拼出幸福經濟
2013-08-13・社內大小事
文.圖/張雅雲
「生活者工作坊」供應的家庭媽媽味簡餐。
多年來共購運動路上的參與夥伴有進有出,然而翁美川和呂美鸞或為組織的一線工作者,或為決策的理事,甚至後來開設生活者工作坊,是什麼原因讓她們不放棄女性勞動自主事業的理想,共購故事會(三)邀請二位運動前輩分享。
二十年前的主婦想些什麼?
翻閱二十年前共購運動剛起步時的刊物《生活者主張》,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三期的刊物,共購運動發起人之一翁秀綾就已經寫下「什麼是市民事業」,文中提到:美國六○、七○年代中,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女性解放運動等風起雲湧,隨著運動高潮漸漸落幕,許多社會菁英青年、女性們並沒有投入一般產業社會,而是創造另一種的勞動型式,稱為workers' collective。
這種事業的特色是:
一、非以營利為目的。
二、由成員勞動者自己出資、勞動、經營,沒有雇用及被雇用關係。
三、從事對社會有積極益處的事業。
這種事業可視為社會運動的延續,是市民運動在社會力外增加一份經濟能力,並使運動者在追求理想抱負的同時,可以不虞生活的壓力。
─《生活者主張》一九九三年六月
和美川姊談起「勞動自主」思維從何而來?美川說,她是被《我是生活者》感動,因為書中提及的人與人平等關係、相互尊重,人的價值是因合作而提升,合作社組織的經營應落實「小而美」,這些觀念深深打動她。
班─勞動自主事業的最小單位
共同購買早期並沒有店舖,此時期的班長扮演靈魂角色,班長需要在社區裡尋找志同道合可以一起買東西的夥伴,班長要會整訂單、計算帳單、接貨理貨,多方充實產品訊息讓班員了解產品和利用方法,班長還要蒐集班員意見,擔任共同購買中心和班員的溝通橋樑。很重要的一點,班長還要可以承受排除家人的壓力。
美川和美鸞都曾擔任班長。美鸞說,當年將社區讀書會媽媽組班,有一次班員大量共購柚子和水梨過節,東西多到從客廳排到陽台,客廳只剩小小的通道,晚上先生回家只問她一句「有必要做到這樣嗎?」同樣的美川的婆婆也會問她「這麼醜的菜你也買,怎麼農友也敢賣?」
說真的早期不論是在勞動面、經濟面和精神層面的投入,多虧班長和班員一無反顧的支持。仔細回想,在共同購買組織發展初期,班就是最小單位的勞動自主事業,由分攤勞動共享安心食材。
理貨勞動合作社 揭示勞動價值
共同購買中心原由主婦聯盟基金會消費品質委員會發起,因基金會不能直接處理買賣事宜,在一九九五年另外成立「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美川表示,理貨勞動合作社成立就是更直接處理蔬菜、蛋核果零食的理貨分裝,因合作社設籍在台北縣,當時參加出資發起的社員還都遷到台北縣。
理貨最後三任理事主席分別是黃淑德、呂美鸞和翁美川,為了共同出資、共同勞動、共同經營也有許多討論和折衷。美鸞說,理貨勞動合作社要真正名符其實運作,就要大家在腦袋、口袋、工作勞動上都彼此認同才能合作。共購運動發展過程核心成員會因家庭因素有進有出,「大家不會同時不見,始終有姊妹手拉手支持,這是最可貴的」美鸞點出勞動自主事業的經營不易。
美川表示,二○○一年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立,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算是完成階段任務,理貨的工作內容就轉型為組織媽媽生產班,協助處理合作社農產加工品或生產熟食,後續也加入培訓精障病友製作環保再生皂。
二○○七年內政部發函給「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指出社員戶籍都在台北市不符合作社之設置本意,故美川再徵詢過社員意見,也得知台北市並不鼓勵發展合作社,因而結束「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
美川姊說,勞動自主事業的理念是來自我是生活者的啟發。[/one_third]
另一種可能,生活者工作坊
結束「台北縣理貨勞動合作社」之後,美川和美鸞繼續構思如何延續女性自主勞動事業的初衷,最後是以工作坊的型態呈現。美川說,因認同《我是生活者》的理念,於是命名為「生活者工作坊」。
在生活者工作坊有一種媽媽尺度的親切,一切顯得自在而日常。有媽媽味道的餐飲、有惜物愛物的二手物改造、農產和熟食加工生產、培訓精神障礙病友製作環保再生皂,工作坊不但延續開創自主勞動和婦女二度就業,也成為社區居民互動的好所在,其實生活者工作坊具體而微呈現對於自主勞動事業的實踐。
每週四縫製傘布環保袋,美川和媽媽們時而埋首認真搭配花色,時而微笑高舉欣賞作品,拼出屬於她們的幸福。這樣的「拼」有二層意義,一是經濟面女性自主勞動拼出自己的志業;一是社會面女性確立自己為主體拼貼出自己的幸福。(作者:企畫部推廣課課長)
物流部送貨至士林站,也會順道至生活者工作坊取貨,這天司機白裕文、呂美鸞、翁美川留下資深夥伴合照。
註:《我是生活者》是介紹日本神奈川生活俱樂部之經驗,早期由主婦聯盟基金會組日文讀書會,共同譯介並出版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