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塑新主張 rPET記者會與論壇紀實
2025-07-24・社內大小事
文字/于有慧 攝影/王永村
2025年5月中旬,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推出台灣首支瓶身添加再生塑料(rPET)的本土紅烏龍茶飲。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舉辦「循環瓶器的生活提案」記者會,與「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論壇,向業界與大眾示範食品容器添加再生塑料的循環利用,從源頭落實減塑目標。
用產品與社會對話 倡議「瓶到瓶」循環減塑
5月21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及多位政府部門、產業與環保界貴賓齊聚。包括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周珮如、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組長李宇立等出席,就食品容器添加再生塑料進行討論,場面相當熱絡。

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表示,本次活動是合作社「用產品與社會對話」的實踐,希望能夠藉由產品帶動討論,讓消費者、政府與業界共同參與循環經濟的推動。




國際循環趨勢加速 台灣可望迎頭趕上
塑膠中心研發組組長李宇立指出,全球塑膠用量仍持續上升,包材雖成長趨緩,但仍為塑膠最大用途之一。針對食品級再生塑料的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歐盟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皆建立認證流程。歐盟更規定自2025年起PET飲料瓶須至少含有25% rPET 再生塑料,2030 年則提高至30%。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則說明,政府正透過《資源循環促進法》與《廢棄物清理法》雙法修正,推動塑膠瓶器的回收與再利用。《資源循環促進法》預計於下個立法院會期送審,規劃採「先自願、後強制」制度,從產品設計、使用再生料、延長壽命,到資訊揭露等方向強化循環經濟基礎。

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政策目標明確
台灣每年產出逾50億支寶特瓶,回收率雖高達九成,但多為降級利用,製成紡織品或建材。主婦聯盟於本次記者會與論壇呼籲:推動台灣建立「瓶到瓶」的封閉式循環體系,使食品級rPET再生塑料能重返食品包材使用,這才是真正的源頭減塑。林玉珮董事長指出:「我們不缺技術, 缺的是政策目標與明確時程。回收不能只談『回收』,還要與減量、重複使用並行,否則容易淪為一次性消費的假循環。」
李宇立組長提醒,再生塑料的成本偏高,其中一大原因是必須通過多項驗證。若欲導入產品,勢必增加成本。他建議,應建立「再生國家隊」,集中整合回收料源、資訊透明化,提升產業使用信心。
政府目前尚未明確提出食品容器使用rPET 添加比例與推動時程,賴瑩瑩署長坦言,料源不足是當前主要挑戰,未來必須先完成立法,取得法源依據後,才能加大「瓶到瓶」循環體系的推動力道。
從倡議到實踐 減塑腳步不停歇
為時三小時的記者會與論壇,在熱烈討論中落幕,後續媒體報導踴躍,顯示活動已成功促使政府、業界與社會重視民生消費與循環減廢的連結。彭桂枝主席表示,減塑行動仍會持續,未來也將進一步評估擴大rPET 再生塑料用於合作社食品盒器的可能,同時檢視社內包材配置,也期望能促進民間常見的鋁塑袋包裝納入回收體系,共同邁向資源永續的目標。

(首圖圖說:四位參與記者會的重量級人物,拿著主婦聯盟合作社運用塑料再製成的用品。從左到右依序為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以及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