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塑新主張 rPET記者會與論壇紀實

2025-07-24・社內大小事

文字/于有慧 攝影/王永村

2025年5月中旬,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推出台灣首支瓶身添加再生塑料(rPET)的本土紅烏龍茶飲。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舉辦「循環瓶器的生活提案」記者會,與「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論壇,向業界與大眾示範食品容器添加再生塑料的循環利用,從源頭落實減塑目標。
 
主婦聯盟推出首支瓶身使用再生塑料的瓶裝茶。圖為茶飲充填生產過程。

用產品與社會對話 倡議「瓶到瓶」循環減塑

5月21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及多位政府部門、產業與環保界貴賓齊聚。包括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周珮如、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組長李宇立等出席,就食品容器添加再生塑料進行討論,場面相當熱絡。

 
環境部部長 彭啓明
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 周珮如
合作社這款瓶裝紅烏龍茶飲採用台東博雅齋茶葉現泡充填,瓶身融入政府鼓勵的綠色設計,包含:添加30%食品容器級再生塑料、輕量瓶體設計與易撕式標籤等。彭部長對合作社的實踐表示肯定,認為合作社進度超前政府政策,並建議將此產品納入政府綠色採購項目。他強調:「談氣候變遷、談減塑,應從餐桌上的行動開始。」

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表示,本次活動是合作社「用產品與社會對話」的實踐,希望能夠藉由產品帶動討論,讓消費者、政府與業界共同參與循環經濟的推動。

 
合作社總經理 陳思維
主婦聯盟卅多年來持續倡議循環型社會,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回顧,主婦聯盟早年即推動生活實踐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並領先政府進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再利用試驗,推出全台首款不漂白再生衛生紙,「化廢為用」是主婦聯盟的行動核心。
 
基金會董事長 林玉珮
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指出,合作社在產品開發過程不僅重視品質,也將環境責任納入考量,近年來陸續取消塑膠托盤、推廣重複使用網袋。對於部分無法取代的一次性塑膠包材則思考「如何讓這些塑膠包材能延續使用壽命?」,她分享合作社已進行蔬果PP膜袋的回收實驗,每年用量十二噸,目前可回收約一點二噸,「我們相信,若有更多通路投入,成效可以更顯著。」

 
合作社理事主席 彭桂枝
合作社多年來致力於減塑減廢的成果。
2022年,衛福部食藥署通過新法規,允許符合標準的rPET再生塑料用於食品容器,這為合作社包材創新開啟契機。陳思維說明,選擇以瓶裝茶飲作為起點,是因為瓶裝茶飲在台灣使用量大,而PET 回收與再製技術也相對成熟。「我們鼓勵社員自備水瓶、自己泡茶;但若有即飲需求,則希望提供優於市場現狀的選擇。」他認為,從源頭減量開始,透過產品循環與再利用,將帶來長遠的社會影響。他也補充:「合作社規模雖小,但我們能做,代表其他品牌也可以做。」綠色設計若能透過讓利誘因、政策支持,將更有助推動添加再生塑料的循環經濟。
 

國際循環趨勢加速 台灣可望迎頭趕上

塑膠中心研發組組長李宇立指出,全球塑膠用量仍持續上升,包材雖成長趨緩,但仍為塑膠最大用途之一。針對食品級再生塑料的使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歐盟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皆建立認證流程。歐盟更規定自2025年起PET飲料瓶須至少含有25% rPET 再生塑料,2030 年則提高至30%。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李宇立
台灣自2022年起開放rPET再生塑料於食品容器,目前國內通過驗證的供應商僅四家。李宇立指出:「主婦聯盟此次的rPET瓶紅烏龍茶飲,符合現行法規條件,是具代表性的創新應用。」他更進一步表示,推動食品級再生塑料應用的關鍵,在於提升回收料源的穩定性與品質,同時建立物性規格化標準,以利產業鏈更安心使用。後續應透過法規、認證機制與消費者教育,使rPET等再生材料更普及於食品包裝,推進循環經濟實現。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則說明,政府正透過《資源循環促進法》與《廢棄物清理法》雙法修正,推動塑膠瓶器的回收與再利用。《資源循環促進法》預計於下個立法院會期送審,規劃採「先自願、後強制」制度,從產品設計、使用再生料、延長壽命,到資訊揭露等方向強化循環經濟基礎。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 賴瑩瑩
她指出,綠色設計將納入七大原則,包括限制有害物質、提升重複使用性與耐用性、減少標籤與推動繫瓶設計等;並將配套設計手冊與回收費率優惠機制鼓勵企業參與。台灣亦將配合2025年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草案會議,對接國際趨勢,強化減塑與資源循環目標。
 

瓶到瓶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政策目標明確

台灣每年產出逾50億支寶特瓶,回收率雖高達九成,但多為降級利用,製成紡織品或建材。主婦聯盟於本次記者會與論壇呼籲:推動台灣建立「瓶到瓶」的封閉式循環體系,使食品級rPET再生塑料能重返食品包材使用,這才是真正的源頭減塑。

林玉珮董事長指出:「我們不缺技術, 缺的是政策目標與明確時程。回收不能只談『回收』,還要與減量、重複使用並行,否則容易淪為一次性消費的假循環。」

李宇立組長提醒,再生塑料的成本偏高,其中一大原因是必須通過多項驗證。若欲導入產品,勢必增加成本。他建議,應建立「再生國家隊」,集中整合回收料源、資訊透明化,提升產業使用信心。

政府目前尚未明確提出食品容器使用rPET 添加比例與推動時程,賴瑩瑩署長坦言,料源不足是當前主要挑戰,未來必須先完成立法,取得法源依據後,才能加大「瓶到瓶」循環體系的推動力道。
 

從倡議到實踐 減塑腳步不停歇

為時三小時的記者會與論壇,在熱烈討論中落幕,後續媒體報導踴躍,顯示活動已成功促使政府、業界與社會重視民生消費與循環減廢的連結。

彭桂枝主席表示,減塑行動仍會持續,未來也將進一步評估擴大rPET 再生塑料用於合作社食品盒器的可能,同時檢視社內包材配置,也期望能促進民間常見的鋁塑袋包裝納入回收體系,共同邁向資源永續的目標。




(首圖圖說:四位參與記者會的重量級人物,拿著主婦聯盟合作社運用塑料再製成的用品。從左到右依序為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以及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