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食品與食品安全論壇

2012-01-01・非基改的推廣與行動

文/鐘元鴻.產品部品保課課長、賴婷鈺.企畫部專員

環顧我們生活的四周,到處充斥著基改的食品,且有六成以上的基改食物未清楚標示。十二月二日所舉辦的「基因改造食品與食品安全論壇」,從不同面向讓大眾更了解基因改造。

論壇一開始,師大環教所葉欣誠所長從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來看基改作物。「二十年前發展出的基因改造作物,當時被視為是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葉所長如是說。

不同的基因交互使用,產生各種超級作物,看似短期解決了病蟲害、產能等問題,但長期下來,身體的過敏反應、生態失去自然平衡、生物抗藥性增強……,種種不可知的未來災害,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解決了短期問題,卻不知未來會變好還是變壞。

綠色和平組織的經驗分享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主任Isabelle Meister分享了歐洲綠色和平組織初期由消費者發起,大型超市及賣場受到消費者壓力,做出支持非基改的承諾,最終食品業者也支持,讓政府無法忽視公民的聲音,在1999年通過禁令。

隨後,該組織在北美、印度、泰國、中國等地,持續喚醒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重視,據統計,有五十萬消費者透過手機和網路獲得健康食物資訊。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賴偉傑理事說:「中國的同事不解為何來自台灣的伴手禮,例如豆乾都是標示基改黃豆,豆漿卻標示非基因改造原料?明明都是食品業,廠商意識怎麼會差這麼多?」

無長期影響的健康評估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副教授蘇怡寧表示,在基改食品未完全證實百分之百安全之前,就不應該進入到食物鏈裡。他強調,雖然目前的實驗無法確保不同物種吃了會有什麼影響,且實驗時間往往僅數個月,無法呈現長期的影響。然而,食品安全的標準應該是「確認完全安全才開放食用」。

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查驗登記科王慧英科長說:「我們每年進口黃豆及玉米達800萬噸以上,進口黃豆90%為基因改造黃豆,進口玉米有50%為微基因改造玉米,主要作為實用及飼料用途。」基改食品的強制標示是針對以基改黃豆或玉米為原料,且該原料佔最終產品總重量5%以上的食品,應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

你的選擇與行動

本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說:「我們應該學會看成分標示。」尤其是素食者吃最多黃豆製品,更應該儘量選擇非基改黃豆製品。基改食品標示法規已經實施十年,應該因時制宜,儘速修訂;若不修改也應該認真徹底執行,強化檢驗機制,確保大眾食的安全。

2008年,我們發起了「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迄今加入無基改農區的農戶已達418戶,面積共計724.51公頃,希望農民都能體認到基改作物的問題,讓台灣成為一座無基改島。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要求常去的商家、餐廳供應非基改的食物。

原刊登於2012年01月100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