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上下游:從餐桌到產地的實踐路
2020-03-31・惜食
文/曾怡陵.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阿春
「烹烹頭」的黃才容和莊元妤於社會福利機構服務時結識,5年前搬到宜蘭三星共耕共食。兩人過往的經歷引發她們對食物浪費的思考,在不同的身分轉換間,從種植、食材前處理、料理到銷售,她們有過什麼樣的惜食實踐和體悟?
從辦公室走入宜蘭三星產地
安農溪在廣闊的藍天下緩緩流動,舒爽的風從溪面吹來,馬路邊約莫一分地的小菜園裡綠葉微顫,黃才容和莊元妤領著我們認識園裡的作物。作物種類以可用於三餐和麵包餡料為出發點,有漿果如桑椹;葉菜如空心菜;瓜菜如南瓜;鱗莖類如大蒜;辛香植物如咖哩葉、蒔蘿。

而黃才容則曾於有機農產電子商務平台從事行銷工作,之後到致力於推廣綠色飲食理念的社會企業「呷米餐廳」當內場助理,接著開始想用一己之力串接產地與餐桌,於是在新北市永和開了簡餐店「烹烹頭」,可惜因長期入不敷出而結束營業。會移居宜蘭,是喜愛親近土地,也是為了重整步伐。

食物上下游的惜食實踐
過去的工作經歷,曾讓黃才容燃起運用剩食、格外品的雄心,但也曾因碰壁而暫緩腳步。任職有機農產電商平台時,看農友種得辛苦,食材滋味又好,心生珍惜。「有機食材從頭到尾都可吃,但比慣行栽種的食材貴,如果教消費者全食物利用,他們會覺得划算。」到了堅持全食物利用的「呷米餐廳」,看到廚房總會將蘿蔔等蔬菜外皮刷洗乾淨做成料理,回想起過去在電商工作時,察覺許多消費者不會料理或沒有自煮的習慣,興起開小餐館的念頭。
簡餐店結束營業後,黃才容到宜蘭「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當業務,當時的格外品多以耕除(註1)處理,加上她認為比較便宜的次級食材能擴大通路,便加入「惜食分享餐廳計畫」,提供產地的格外品給餐廳。「但其實媒合餐廳與產地沒想像中容易。」由於多數餐廳供應固定品項,但作物多非四季皆產,格外品的量也不足以滿足餐廳的需求。
要解決剩食,又要讓經營運作順暢,在食物的上下游都是難解的習題。離開合作社後,莊元妤隨黃才容移居宜蘭。才容過去開餐館時因為常一人身兼內外場,沒時間跟客人說明惜食理念,而走把蔬果皮削乾淨的安全牌路線。如今與夥伴元妤在宜蘭縣政府、羅東菜市場等市集擺攤,販售使用本土小麥及當令食材做成的果乾鑄鐵鍋歐式麵包、油封蒜軟歐等麵包,有更多餘裕向顧客陳述理念。日常吃食則善用自家菜園、在地農友的格外品,或於農友清園前採收賣相不好的作物。因為惜食,可食的葉子如蘿蔔葉會入菜,果皮則做成漬物或發酵成堆肥。

註1把農作物就地翻耕犁除。
減少剩食 在家動手做惜食料理(食譜設計/黃才容)
蔬菜的邊邊角角、果皮等都可以運用於料理。黃才容說,以玉米筍為例,煮前可以將玉米鬚卸下煮茶,煮完玉米筍的水帶有甜味,久煮後可以當濃縮高湯冷凍貯存,需要用時再稀釋,加入洋蔥、菇類等,滋味就非常豐富。此外,一般會丟棄的蔬菜外皮、葉子也可以做成醃漬物。例如白蘿蔔皮可用鹽、糖和檸檬水醃漬;白蘿蔔葉可仿照小芥菜、小松菜等做成雪菜。「食材可以保存的條件就是夠鹹、夠甜、夠酸或夠乾。」黃才容建議,葉菜類或蔬菜外皮可以下3%的鹽,像比較大、質地比較硬的白蘿蔔因為出水困難,她會下5%的鹽使之更容易脫水。淺漬一天後,用開水洗掉多餘鹽分,再以糖、醋調味即可。
蘿蔔葉雪菜肉丸 (點連結見詳細食譜)

惜食想法:雪菜因經鹽醃漬,口感微澀,適合與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渣,或動物性蛋白質如絞肉一起料理,比較潤口。若吃膩雪菜炒肉末,可換個型態做成肉丸子。
芹葉西班牙烘蛋(點連結見詳細食譜)

惜食想法:常被當成廚餘的芹菜葉可作為香料使用,用來取代九層塔或香菜,特別適合搭配海鮮等白肉料理。若使用西洋芹外皮則可以煮成蔬菜高湯。
果乾鄉村鑄鐵鍋麵包(點連結見詳細食譜)

惜食想法:傳統歐式麵包會用到很多果乾,而製作果乾的水果外觀要求不高,可運用一些被蟲咬等賣相較差的水果製作,水果中又以番茄等酸甜味突出的種類較為適合。除了果乾,糖漬果皮亦可當作麵包餡料。
「烹烹頭-烘焙/田園/農加工」備有共享空間,歡迎來一起體驗鄉村生活。
臉書搜尋@punpun.farmkit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