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 與自然為伍!

2013-02-05・關於年貨,你所不知道的事!

文.圖/林立一、林真

寶谷蕪菁的生產者。

《復古食材潮料理》是一部關於日本山形縣當地原生種農作物種植與保存的紀錄片。影片當中主要分成兩大部份,包括當地物種介紹與種植過程、以當地食材為料理,並且探討「為什麼這些農作物會瀕臨滅絕?」、「如何為這些農作物尋找新的市場競爭力並傳承下去?」

小朋友們也樂在種菜,親近土地。

芃芃說:「自從爸媽種菜後,比較少吵架,也多了許多的朋友。「」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生活所埋沒了,還好孩子跟著我們種菜, 體會到耕種者的辛苦,也發現了家人的改變,雖然我們自己也有所感覺,但就是不像孩子敏銳的感受,形容得那麼貼切與具體。

戀上種菜的日子

來山上種菜已經第三年了,這段快樂的時光,感覺過得很快。來這裡交到許多朋友,更有一大堆說不出名字卻一起種菜的學長姊、學弟妹,因為每學期都有新的同學加入,雖然陌生但臉上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志同道合吧!只要一談到種菜,大家好似十多年沒見的朋友般,說個沒完,聊著聊著田裡的工作還沒做,天就已經黑了,難怪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山上有兩位可愛又古意的老師,還有一位幫大家處理食、衣、住、行、育樂十項全能的二仰妹妹。自己在這個年紀還有老師可以請教與跟隨,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雖然農場的事務多又雜,有時候真令人心煩,但在他們三位臉上總看不出這些煩惱,像是烏雲飄散後的藍天,讓人有一股說不出的清爽感覺,再大的事,也是雲淡風輕,吃飽才最重要,哈哈!

有趣的事、喜歡的人、愛種的菜、能做的DIY、要學的知識......,有如菜畦面上雜草,怎麼說也說不完,種菜的成就並不在可以種出多少菜來,而是在失敗和亂搞中,體會大自然要告訴我們的事。天氣不好的冬天不會沒菜吃,只要你認得野菜和具備嚐鮮的勇氣;天氣好的時候,讓人懂得感恩和知足,老天是如何餵養我們的,這些事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如果說來農場上課的感覺,像是最近很夯的連續劇《甄嬛傳》(雖然我也沒看過,但那種迷戀不已,很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感覺)一點都不為過,不同的是,種菜這齣戲沒有完結篇,更重要的是自己就是演員!

M-201302-113-p2702-600x400

與大自然學習,徜徉其中,凡事皆能雲淡風輕。

M-201302-113-p2703-400x600

農場耕作像是照顧自己的小孩般,需要用心呵護。

與自然和諧相處

種菜的日子,讓我開始關心以前不曾注意的事,例如天氣,一見到太陽公公,心就已經飄到菜園子去,但身不由己,只能繼續努力上班;夏日的雨讓人開心,因為老天爺正在幫我們澆水!冬天的雨天,雖然讓人懊惱,卻可以激發自己的大腦,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共處,讓植物可以度過濕冷的寒冬,看著被蟲咬得如蕾絲邊的菜,更是心如刀割!好像自己的孩子受了傷一樣,恨不得把所有蟲除之而後快!

這樣的感覺讓自己體會到身為人的自私與貪婪,如果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昆蟲也不過是為了求生存,沒甚麼不對,而且也是人類破壞自然的平衡,改變了農耕環境,才會讓某些蟲生產過剩而危害作物,想想每一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我想能做的就是維持一個共同生存的空間吧!冬天的暖陽、秋天的風、夏日的雨水、春天的味道,來菜園才體會到四季的氛圍、理解人的渺小與責任,真正認識食物的滋味;來菜園才了解「自然」不是知識、課本、心情、口號所認知的那樣,其實自然就是生活,就是身邊的一切,只是我沒有去注意;來菜園,坐在田裡拔草,吹著清涼的風,聞著自然的味道,享受與天、地為家,人生如此,真有說不出的暢快與舒服!(作者:南港站社員,亦是菜菜子農場的學員)

M-201302-113-p2601-400x600

踩著輕鬆的步伐,大手牽小手一起種田去!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2月113期。

3> 為原生種農作物找出路

首先進入「為什麼這些農作物會瀕臨滅絕呢?」,影片中透過料理師傅與當地農民來說明原委。當地已有約三十種農作物消失,主要是引進外來物種,傳統農作物被取代而面臨滅絕的危機。影片中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何許多農民會放棄種植傳統農作物呢?」這和市場需求有關。在現代社會當中,市場需求決定了農作物本身的價值,為獲取更高的利潤,可能會要求味美、生長週期短、能夠大量生產等等條件。

例如影片當中的外內島小黃瓜,逐漸被其它物種取代的原因即在於它本身帶有苦味,逐漸被其它不具苦味的小黃瓜品種所取代,僅剩下少數製作醃漬物的工廠願意收購原生種。同時也緊扣著影片中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要如何拓展這些當地農作物的市場,為它們尋求能夠傳承下去的方式而不致於滅絕?」農作物生產和「飲食」有極大關係,於是影片帶到料理師傅奧田政行「透過在地化的義式『料理』來使這些當地農作物具有發展空間」,為這些在地傳統農作物尋求保留的管道。

導演渡邊智史探討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大量鋪陳了各種「溫情」的情節。比如拍攝孩童學習認識土地與作物的經過、後藤勝利燒田與種植蕪菁的過程、回到地方學習的教授江頭宏昌,及強調育種與保種的富樫裕子等,讓觀眾體會到種植的辛勞,以及農作物瀕臨滅絕的迫切感。此外, 也因為影片本身和「料理」有關,導演也拍攝這些作物的傳統料理與食用方式,為傳統農作物尋找生存的空間。

M-201302-113-p2401-600

山形縣的傳統作物藤澤蕪菁。

提供深入思考的可能

另一方面,這樣「小而美」的紀錄片似乎缺少了議題的錯綜性,也就是基本問題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幾乎都已解釋完畢,剩下的只是呈現農民生產過程與料理師傅開發新料理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影片未進一步深化議題。例如這些取代原生種作物的外來物種來自何方?是否為基因改造?僅只是在口味上勝過傳統作物而全盤決定它們的市場價值嗎?其次,影片只以「高級餐館」做為解決這些傳統農作物的銷售問題,這些農作物是否有其它可能性?難道僅止一家餐館「認同」了當地傳統農作物,就能夠解決整個傳統農作物被外來物種取代的大問題嗎? 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個更大的結構,就是:「日本現代化過程和農業發展有什麼關係?」特別是影片中凸顯出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不單純只是讓傳統作物口味變好、能被消費者接受的「供需」問題,也不單純只是老農民單方面留種就能解決的。這甚至牽涉到戰後日本現代化過程中價值觀的改變,即使影片拍攝青年回鄉學習耕種,但並未解釋整個結構性問題,包括現代化過程中青年湧向都市、農村人口老化等等。而會提出上述問題,原因在於整部紀錄片的影像推展過程似乎過於「順利」而保留了批判的力道,甚至幾乎沒有提出問題,犧牲引導觀眾思考的空間而改以「溫情」、「美好」的一面所取代。

但我們還是肯定這部紀錄片的積極意義,儘管影片焦點看起來比較像是為傳統農作物進行「宣傳」來解決瀕臨滅絕的危機,而不在於影片本身的問題思索與延伸討論。但它的確為山形縣傳統農作物的栽種、傳承進行珍貴的影像紀錄,且留給觀眾自行思索「現代化發展下的農業問題」的討論空間,提供其它國家參考。(作者:南門站社員)

註:《復古食材潮料理》是二○一二年南方影展的精選觀摩片,合作社有幸參與贊助本片放映。

M-201302-113-p2502-600

教導當地小學生種植外內島小黃瓜。

M-201302-113-p2503-600x400

用魚搭配當地山菜做成的義式料理。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2月113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