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內湖站回顧感恩茶會

2013-02-05・社內大小事

文/鄭維鈞 圖/鄭維鈞.陸彤昀

因為空間的侷限,取貨站必須善用空間,陳列產品同時存放社員預訂的生活必需品。

北台灣冬天難得一個天朗氣清的暖日,內湖港墘路鄰近港墘公園的小巷弄裡,社區民宅營造的綠意諸如繾綣蔓爬的的黃金葛,輕和著十三年來迴盪在社區「主婦聯盟合作社內湖取貨站」每日寒暄中的高呼與低語。一早, 取貨站站長楊奇峰夫妻如往常整理剛到貨的各式生鮮, 分好籃菜裡應有的均衡菜色。太太陳怡瑾在廚房張羅著該削該切該整理的蔬果,還不忘頻頻探出頭來觀察外場是否有社員進來挑選生活用品與食材,每當有人開門進來, 夫妻倆一裡一外,不約而同揚起笑臉,親切招呼問候。不同的是, 在十二月十五日當天舉辦的「感恩茶會」活動,為站裡增添了幾分熱鬧,夫妻倆內心也蓄發微微的悸動。

M-201302-113-p0601-600x400

當天參與感恩茶會的社員們以大合照為這段歷史見證。

憶當年 共感恩

顧名思義, 內湖取貨站的「感恩茶會」既是十三年來的懷念珍惜,同時也是從取貨站的角度對合作社歷史的回顧。因為內湖站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底就要停止服務了,所有累積在小小站所裡的人情互動,將隨著歲月更迭換個場域,迎接另一段充滿挑戰與契機的營運新局。包括從一開始就參與主婦聯盟共同購買運動,一同催生內湖取貨站的合作社社務顧問黃莉莉,取貨站的前站長黃菊貞、陳鳳儀,都提早來到茶會現場,和幾位後續幾年才加入合作社的後生職員,聊起當年的篳路藍縷。譬如那些捐款,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集資過程、拍攝一般市場裡米粉和胡蘿蔔做為比較樣品、挨家挨戶張貼活動訊息的點點滴滴,以及在國語日報等報章雜誌闢設專欄,設法推廣理念的時代,在她們的口中娓娓道來,彷彿咀嚼著時光萃取的美好滋味。

社員陸續到來,點綴著自家茶點的小會議室逐漸漫出一股原本只屬於歲末的離捨感懷。等到理事主席黃淑德一到,大夥圍了個圈,像是搭乘時光機一一對號入座,開始回憶起每個人與合作社的最初機緣。大部分的社員加入合作社是為了滿足對於健康食材的需求,畢竟一般市場上的食品來源與生產過程對消費者而言根本毫無保障。就像蕭仲儀說的,即便合作社架上的蔬果很醜很貴,但因為可以免於恐懼,吃起來特別開心。包括像菊貞、淑娟、秀滿等社員,在利用合作社的食材之後,個人健康情況都有明顯的改善。

由於與會社員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依賴,她們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食材比例都來自內湖取貨站,而對於翠鳳、淑娟、月琴、美菊等社員來說,利用內湖站最大的好處是認識更多的食品知識和料理方式,尤其是奇峰站長毫不藏私的料理經驗分享,讓她們不管在營養專業或料理廚藝上都獲得很大的進展。美菊的先生對合作社的態度之所以從抗拒到熱衷烹調,完全是受奇峰站長的影響,也難怪她在現場要大聲感謝內湖站「把老公調教得這麼可愛」,並且將內湖站看成是自己永遠的「娘家」一樣。

玉杏特別感謝內湖站營造出如同家一般的溫暖,過去不管是生病時或憂傷時,站長夫婦都給了很大的安慰,「站長很有耐心,這非關專業與否,而是他非常在乎每一位上門的社員」,玉杏濕紅著眼眶的感性發言,淚水逐漸渲染了現場的氛圍。

舊情感 新挑戰

黃淑德代替內湖的社員向奇峰夫妻致謝,認為他們的辛勤付出已經讓取貨站的經營超越了工作的層次,營造出家的味道。黃淑德說:「合作社必須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並引導新的社員不斷加入,找出一種新的方式來回應新的社會型態。這幾年來,法規和社會一直給我們新的挑戰,是煮飯開伙給了大家力量一路走過來......希望社員不是看見一個站的結束,而是重新步入另一個階段,並持續思考年輕人的角色如何發揮,生活的智慧要如何承接」。

站長們的壓力與辛苦, 眾所皆知;一般社員都只想出資,卻鮮少有意願到站所付出勞力。奇峰站長回想起過去曾經因為身體不好,了解健康的重要,全力投入合作社的發展,從早期騎著摩托車到福志路取貨,一結婚就做好心理準備買了五百公升的冰箱,從無到有,歷經許多的衝突矛盾,持續經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造就了內湖站今日的規模。

二○ 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內湖站停止服務,但共同購買的理念將在不遠之處的碧湖站持續發展,並且打包好內湖取貨站十幾年的流連與懷念,一併帶過去! (作者:祕書課職員)

M-201302-113-p0701-600x400

內湖取貨站隱身於小巷弄裡的民宅,讓人有回到家般的溫馨。

M-201302-113-p0703-600x400

陳怡謹訴說著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2月113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