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支持型農業在香港

2013-02-05・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圖/劉玫君

塱原獨有的連片淡水溼地式農耕,種植包括西洋菜、慈菇等作物。

是的,除了雲裳華廈和迪士尼之外,香港還是有農業存在的!但,一面倒的貿易導向發展政策,讓香港的糧食自給率從一九六○年代的45%下滑到二○一○年僅存2.5%。即便如此,仍有一群人在香港以CSA(註)的方式,維繫一方生機。

遷村衛農戰 新界菜園村阿竹

二○○九年,因香港高鐵開發案,新界的菜園村面臨遷村危機,居民走上街頭高舉「不遷不拆」的訴求,不願離開長期耕耘的土地。但沒有經過三七五減租的香港鄉間,土地仍歸地主所有,居住在農地上的多為租田耕種過活的佃農,再加上政府政策不支持農業的發展,這使得這場遷村的衛農戰更形艱難。在菜園村的拆遷抗爭中,農戶阿竹扮演了號召及組織村民的重要角色,四年來居民們一次次上街頭講述自身所受之壓迫,甚至支持其他新界同受拆遷之害的村落。在積極奔走下,香港政府同意以「農業復耕計畫」間接集體遷村,因此四十七戶村民和熱心參與實地規劃的專家組成「菜園村生態社區營造工作室」,由村民共同出資找地買地籌建菜園新村,但仍面臨地主不願租地給他們耕種、以及遲遲等不到政府建照的困境。

過程中,一群社會運動者組成的「土地正義聯盟」進入新界八鄉區推動「八鄉人食八鄉菜」計畫,鼓勵像阿竹的佃農們轉為有機種植,也協助製作文宣給搬至八鄉的別墅區新居民推廣,由農民直送到家,建立在地農夫和外在新住民的直接銷售管道,穩定農夫的收入。

阿竹說:「如果人和土地脫離,是很危險的,所以讓土地繼續被耕種,是很重要的,雖然土地不是我們的,但我們農戶都願意為保衛農地站出來。」阿竹希望透過「八鄉人食八鄉菜」計畫,未來可以擴大農地生產及種植品種。

M-201302-113-p1701-400x600

此行主要目的為參加CSA研習會,也參訪了香港的實際案例。

小而美的大埔共同購買小組

二○○○年嘉道理農場和香港政府開始推動有機種植,開始有香港的農民轉型種植有機,但卻沒有消費端的支撐。所以二○○二年嘉道理農場辦理「有機大使」培訓教育消費者。而大埔的共同購買小組由幾位有機大使組成,自二○○四年開始共購農友的有機蔬菜。

八年中來來去去約有七百人加入共同購買小組的共購行列,現今仍持續取菜的約五十到六十位,訂菜方式為每人每週三斤半的菜,菜價會在了解農場的運作狀況後,和農友共同商討。日常跟農友訂菜、辦理拜訪農友活動、分菜、收錢管帳等工作均為義工性質(約十五人)。

家人的支持是讓義工媽媽們得以持續投入的原因,最大的成就來自於可以幫忙農夫安心的種菜,但香港人對有機菜的認識不多,又對大陸來的食物有不安全感,加入共購小組可以清楚的知道食物的來源,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過程中,媽媽們也遇到很多困難,包括消費者的教育、運輸費用的籌措及不確定的消費者等等。

運作八年來,大埔共同購買小組仍是以大埔地區為發展基地,面對香港其他地區取菜的詢問都是轉介到其他農墟,主要原因包括場地的限制、可投入的志願者時間和能力有限及擴大後即有營利的問題等。

環保社團投入稻米復耕

在香港到處開發的峰火中,塱原是少數被選為十二個「自然保育熱點」之一的地點,稻米復耕計畫的發動是由香港最早的環保社團「長春社」和「觀鳥會」進入做「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後,發現當地的自然生態保育,和塱原連片的淡水溼地式農耕有密切的關係, 因而開始以「禾‧ 花‧ 雀‧ 塱原生態農社」推動消失了四十年的稻米復耕。

他們募集個人及家庭會員,收取每年一千二百到三千六百元港幣的費用以支持稻米復耕(還有申請政府補助),會員可以領回四到十二公斤之生態米,並可免費參加農耕工作假期、生態監察訓練、鄉土飲食、手工藝等多項會員限定活動。

長春社和觀鳥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消費者認同生態社之理念投入CSA 的支持系統, 讓稻米復耕面積持續擴大,也讓農友多接觸消費者,轉化其對有機農業之不信任感。(作者:台中分社組織課專員)

註:CSA(Community Supported-Agriculture社區支持/協力型農業)的本質,是一群人與一塊土地或一片區域土地間的相互承諾,農地餵養人們,而人們支持農地作為回報,並共同承擔內在的風險,與享有潛在產品報酬。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的運動!∼伊麗莎白.韓德森(美國全國永續農業運動共同主席)

M-201302-113-p1703-600x400

透過「農業復耕計畫」菜園村的居民努力自費重新建村,但耕種土地仍然難覓。

M-201302-113-p1704-600x400

香港鄉村始終面臨都市擴張、農地遭變賣的壓力始終存在。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2月113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