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材委員會|自主開發的消費力

2015-12-10・用生命感動生命

文/陳怡樺 台南分社社員‧攝影/台南分社生活材委員會提供

一籃菜最初的試驗農地位於臺北三芝。鄭正勇、林碧霞夫婦經常至此指導農友如何施用堆肥,讓土壤有更好的品質。常常是在農友家的稻埕或田邊,討論有機蔬菜的種植問題,正所謂的「田邊教室」,也是生活材誕生的搖籃。

在共同購買的路上,主婦聯盟合作社從二○○一年走來至今,常態供應的產品超過七百多項,「生活消費」關乎的「生活材」是怎麼定義的呢?社員們可能聽過「生活材委員會」,生活材委員會的基本任務可歸納為:「反應與審查本社對生活材開發與供應之提案,回應社員對產品知的需求與疑問。」但應如何執行呢?在《產品開發準則》中明列:社員參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消費者的聲音

先請第五屆理事、也是二○一五年總社生活材委員會主委姜淑禮為社員解答一些基本問題。誰參加生活材委員會呢?姜淑禮說,「參加生活材委員會的社員,大多對產品感興趣,可能對現有產品的狀況不是很滿意,想來表達意見,或想更認識合作社的產品。」如何參加生活材委員會?「由各站地區營運委員會推派至分社參加。」層層落實民主參與的合作社運作精神。

生活材委員會在哪裡?目前從北到南五個分社,各有自己的生活材委員會,而總社生活材委員會的成員正是來自各分社生活材委員會的主委、副主委,姜淑禮說明,「生活材委員會和其他委員會不同的是,每次會議都由主委、副主委共同出席,由於委員會的主委、副主委每年改選一次,為了讓委員會能有良好的傳承及任務交接,安排每次會議主委、副主委同時出席,以利未來的交接。」也因生活材委員會討論內容繁雜,成員的穩定對於會議的討論非常重要,更有助於分層的傳達。

到分社和總社參加生活材委員會的委員又有什麼任務呢?姜淑禮說,總社生活材委員的重要責任是協助產品開發部清楚傳達各項決策及決議至各分社,而分社生活材委員則是接棒將訊息完整傳達至各站地區營運委員會。每當在總社生活材委員會會議中,委員們提出的問題,也是讓產品開發部有補充、延伸說明的機會,也讓產品專員知道:「原來這是社員不懂或很在意的地方。」

生活材委員會討論些什麼呢?生活材委員會討論的議題龐雜,舉凡站所架上所有產品都在會議討論之列,其中「產品異常反應」和「新品需求」是最常遇到的提案,儘管合作社已設有反應單的機制,但社員若未能從回覆中獲得滿意的答案時,仍有部分社員會循著生活材委員會的管道提案。

M-201512-147-p14-600x400

▲第一次參加生產者之旅的苓雅站站務賴鵲竹,開心地舉起自己採摘的甜玉米。

需求的共識決

講到「新品需求」, 姜淑禮提及過去的提案過程較為鬆散,不須得到其他站所的附議,便可直接提到生活材委員會會議中討論,也造成每月各分社的新品提案多達三、五件,相當驚人。而今,新品需求提案已有一套流程,

「比如某站的社員提出了新品需求後,須先在該站地區營運委員會形成提案,再由該站委員提至分社生活材委員會討論,若得到附議,再讓各站生活材委員帶回各自站所說明,並於下月的會議中回覆,若獲得多數站所贊同,形成分社共識,再提至總社生活材委員會,並由分社生活材主委代為說明,由總社生活材委員們進行討論。」

這套流程的建立不得不提到台南分社生活材委員會,此模式是在台南分社慢慢形成後,其他分社起而效仿,如此過程看似繁複冗長,但每個步驟都可確認是否為「集體共識」,而非個人意見或需求,這也是溝通過程中最珍貴之處。對此,姜淑禮也談到,社員參與的過程是由基層往核心發展,各類委員會得以穩定,十分仰賴各站地區營運委員會的成熟運作。

其實,總社生活材委員會的討論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順暢有條理,會議中有個穩定卻默默陪伴著大家的身影,林碧霞博士。姜淑禮回憶道,只要時間允許,林碧霞博士一定會出席總社生活材委員會,幾乎從不缺席,直到二○一五年年中,林碧霞博士的身體狀況不好才缺席。林碧霞博士的陪伴,是總社生活材委員會很重要的力量,每每在她的諄諄提醒下,討論才終於聚焦於產品品質、新品開發或淘汰不適合產品。

生活材共學會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部分產品價位比一般通路高,但原因是什麼?合作社的香腸和一般通路的香腸,有什麼不一樣?合作社的貢丸和一般通路的貢丸,有什麼不一樣?關鍵在於「添加物」。二○一五年,台南分社生活材委員會首度嘗試「食品添加物共學」,主委吳銀條說明:「由各站自發自組讀書會研究,每個站所認領不同的產品,慢慢地大家了解合作社的產品與一般通路的產品有哪些不同之後,下一步就是認識添加物的功能,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添加物資料庫。」

九月,總社生活材委員會例行月會決議,建議各分社生活材委員會深耕在地生產者,產地見學的範圍以各分社幅員內生產者為主,目的在於與在地生產者深入互動,藉此機會認識該產業現狀、面對的困境及產銷狀況等。

與農友的互動方式,除了現有的產地見學外,吳銀條分享二○一六年的新計畫,台南分社將推動「農友陪伴制度」及「共耕」兩個小嘗試。農友陪伴制度先從招募有意願參與的農友、社員開始,農忙時社員協助農務,比如番茄產季,在農友的指導下協助修側枝、側芽等入門工作。共耕其實是產品教育的延伸,吳銀條將邀請台南分社的社員一起加入共耕的行列,預計從最容易入手的農作物洛神花開始,洛神花是一種粗放式作物,平均每月看顧、下田整理一次即可,種植時間從四月清明節到十月底。期待如此與農友近距離接觸的過程,更了解農友的生活狀況;透過親身接觸土地,感受食物的珍貴。

M-201512-147-p1302-600x400

▲2015 年11 月苓雅站社員參訪屏東伯大尼之家,院生教導社員使用特製的鋼管,便可完整分離帶刺的洛神花果實萼片與種子。

開發食的創意

回顧二○一五年總社生活材委員會的工作內容,姜淑禮說:「增加適合小家庭社員、年輕社員或單身社員的產品是首要任務。」這是從總社的職員看到現在年輕社員的飲食需求而得到的開發靈感,比如最近上架的茄汁辣拌醬,是希望減少煮食的複雜度,提高年輕社員在家自煮的意願。「合作社的水餃永遠供不應求,新上架的水餃將添加二十五%本土小麥,待冬季蔬菜盛產期一到,新品水餃將馬上加入即食產品的行列。」還有新上架不久的三角薯餅,因契作馬鈴薯大豐收,而立即啟動新品開發機制,一來解決盛產的問題,二來增加即食品的選項,也意外地獲得年輕社員的喜愛。

此外,二○一五年總社生活材委員會針對動物福利蛋(放牧蛋)進行全面了解後,有了一項新計畫,姜淑禮說明目前合作社的蛋品以不籠飼為主,為了更符合動物福利,十二月起將供應動物福利蛋品,也因為此類蛋品產量不大、生產成本也偏高,首度嘗試由不同的生產者個別於北中南分社分區供應,此舉可增加在地利用並減少運輸成本。

M-201512-147-p1501-400

▲各分社、社員會自主舉辦生產者之旅,2014 年3 月總社企畫部舉辦「宜蘭三星插秧─來去看我們的田」,社員親子來到宜蘭三星拜訪農友陳文連、陳晉恭父子,雙腳踏進深泥,彎腰插秧,孩子累了就在一旁乾淨的水渠中洗洗手腳,看小鴨子如何在田裡工作。

主婦聯盟合作社從消費者自覺開始,參與合作社運作的過程中,認識產品也是一個入門合作社理念的管道,自主認識、自主開發的社員力量,蘊含著生命的故事、環境的關懷、合作社的原則,歡迎到距離家最近的站所參加地區營運委員會,細細了解合作社產品及產品開發的點點滴滴。

因應重大食安議題,合作社會舉辦內部的生活材共學講座,例如:2013 年舉辦油品講座,也針對進口油品管控不易的
問題,其中調合油部分更換本土生產油品調製,新配方以葵花油為基礎油,添加低溫壓榨的苦茶油、胡麻油及冷壓花
生油調製而成。(攝影|主婦聯盟合作社提供)
 

自主開發的消費力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