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感動生命的志業
2015-11-04・社區的善意小事
文/陳岫之 現任第十四屆監事、曾擔任第三屆理事主席
經營合作社是事業也是志業,事業體的穩定需專職員工,志業體的擴展須有清楚合作社運動理念的義務職志工。地區營運創造社員參與的舞台,地區營運的目的在於鼓勵更多人加入創造美好生活的社區環境,在這舞台上學習、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非聽從別人的要求,而是經過共同思考、共同討論我們須做及想做的事,每個人能聽從內在的聲音,也聽同伴的想法,共同完成或解決,更豐富自己的生命。
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門檻很低,想要成為志工幹部,只要你願意就能參與培訓。深入合作社,當你承擔越多會更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因為合作社的故事,每一則都是用生命感動著生命,只要看《菜籃子革命》就知道了。我是極其幸運的,曾經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核心成員,有許多機會代表合作社對外分享經驗,親身感受到合作社運動如何給予想讓社會更美好的人們,另一種希望。
合作社是來自生活的力量
二○ 一○ 年五月, 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IATP)在北京舉辦「消費合作社交流會」,研討如何組織消費者合作社。與會者有許多鄉村的青農與城市裡想做共同購買的消費者群,有學者報告正積極與日本進行交流,帶學生去實習經營合作社,還有學子到美國學習經營CSA農場,並設立許多農園讓農民學習、讓消費者體驗,兼顧環境與健康的生態農業。
分享合作社經驗的有來自美國、德國及臺灣的主婦聯盟合作社。美國的Wedge 社區合作社(Wedge Community Coop)的總經理林蒂(Lindy Bannister)報告他們由十幾個社區居民發起成立,從十幾坪大的社區小店,三十五年後成為一萬多個家庭利用的大賣場型的合作社,並擁有一個有機農場,社員自用外還可供給附近友善店家;農場也是生態環境教育場,理事主要負責教育與倡議。由於這些合作社的成長史與「合作社是消費者所共有」的理念相當吸引人,研討會最後課題是「你想以公司或合作社來營運共同購買或共同運銷事業?」大家不約而同選擇合作社。
同年十二月, 在香港舉辦的和平婦女工作坊,主要參與對象是香港、中國、臺灣三地從事生態農耕的女農,主婦聯盟合作社是唯一沒有農民身分的成員。這兩個場合中我認識了四川成都女農高清蓉,二○一一年我特地到成都拜訪她,深入她在家鄉的生活─種地、配送菜、與消費者說明如何預訂、接受參訪、與城裡的志願者辦活動。她專注於生態環境與生活,生態種植的學習讓她發現香草除了解決蟲害問題、豐富菜的氣味,且能帶動經濟效益,於是開闢香草園,學起自製精油。整個生命的過程由想要維護生態環境、想要與家人一起生活的願望展開,生計卻也隨著自然好轉,如同上天自動給予一樣。親見她在當地消費者交流會上說起主婦聯盟合作社,
以消費者身分發展出對臺灣農業與土地所做的事,她呼籲消費者組織起來學習,支持自己國家的友善生產者,不要盲從購買進口產品。
二○ 一三年三月, 高清蓉受梧桐基金會邀請,首次來臺灣參訪,分享成都安龍村如何實行生態農業、打造零污染的生活環境。她對於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清晰的態度:
「有機產品應常民化,價錢越來越貴, 就是奢侈品,奢侈品是無法推廣的。生態農業就是環保,環保講的是永續。愛護土地、照顧土地不是農民的事,是全民的事,是政府、媒體、非營利組織、教育者、消費者……的事。大家共同努力分擔責任,減少廣告、包裝行銷和檢驗費。」
她現在種的菜只在郫縣「短距銷售」,為了節能,她認為:「農業不要依賴技術,要向大自然學習,努力觀察節氣與萬物生態關係,大自然會告訴你, 甚麼時候做甚麼事?技術能解決問題,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生病。農業靠技術,只會種出檢查合格,但不一定有來自大自然能量的食物。」因此,食物要來自土地,讓土地生生不息才是永續。
她的分享感動了一名社員,捐出她的年終獎金想要資助:「我的父母來自中國大陸,聽到妳為家鄉所做的事,希望能有所回饋,盡些心意。」高清蓉說:「這是孝心我無法推辭,我會把這筆錢當作基金,推動消費者組織。」那一次的行程,她無心看風景,只一直追問如何做組織。她希望學習主婦聯盟合作社,因「共同購買」理念而形成,如此擴大影響力而容納更多的支持者。
她也提出觀察,因應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社員數增加,導致總消費量增加,使生產者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如此種出的菜雖符合友善耕作的檢測要求,但可能就失去原來友善土地的初衷,也漸衍生出原由小農供應友善農產品的理念,不得不轉型為企業農,擔心這種走向企業資本化的友善農業無法回頭,希望社員們能齊思如何拉回原來的初衷。
合作社是生命進化的道路
二○一三年, 合作找幸福花蓮場的課程中,來了一位在北京推動生物動力農業的鳳凰公社負責人李岩,因緣際會上了一天課程。課後她極力邀我去鳳凰公社,為參加農業培訓者分享合作社理念,她向在場的中國國家行政院經濟學部教授說:「我在中國看到很多合作社,卻在臺灣認識合作社。」那次的研討會加入許多認識合作社的課程,因此認識山西永濟縣農村合作社發起人鄭冰。
因家中賣農用資材,發現農民亂用藥,鄭冰開始思考如何協助農民擁有正確的農耕知識,組織農民協會開辦學習班、辯論賽,定期討論各種問題。鄭冰笑稱, 他們的很多事務是「吵架」吵出來的,
「有權做主,爭論才有意義、才有熱情。」
後來發展成以社會服務和經濟合作為主線的有機農業聯合社。聯合社將近四千戶社員,每五戶社員成一小組,由組長進行監督生產,透過組織化解品質問題。多年來對社員的培訓,讓有機農業成為一種觀念上的自覺。
鄭冰提出社區發展的核心是「經濟和文化」並進,經濟活動創造盈利,為組織文化活動提供資金支援,而組織文化活動有利於增強社員之間的凝聚力, 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聯合社通過城鄉互助進行統購統銷,所得利潤的六十%以實物形式返還社員,二十%用於公共服務,剩餘的二十%則計入公積金,滿足社區發展的需要。
深入合作社運動的理念, 在合作社道路上行走,將發現它是一種修行的法門, 也是生命進化的道路。當認真探索為何有合作社,它為何能推展到全世界?有多少人用畢生精力推動合作社思想?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如何能成功?貧窮的紡織工人創造出改善生活的遊戲,憑藉的是什麼?資本?知識?口才?─真正能成功的力量是「愛」。
這群合作社先驅者源自於對人與萬物的愛,相信生命的本質是追求愛、人人都有愛的能力與對愛的渴望,並相信「互助合作」是人類安全生存的必要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