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能量還給蔬菜─逆風而行的減硝酸鹽運動
2015-06-29・友善漁業的信念
文/主婦聯盟合作社
最初,農友們大多對硝酸鹽毫無概念,認為林碧霞的要求很不合理,根本就是來找麻煩!種有機就已經夠困難,何況還要低硝酸鹽?
困難重重的減氮之路
「照這個方式,菜根本種不出來!」彭康偉就是當時帶頭唱反調的農友。他本身就是學農的,知道硝酸鹽本來就是植物必需營養,更何況氮肥施得多,蔬菜長得快,才有豐厚收入。要農友減氮,簡直就是要農友少賺,談何容易。
在勸說期間,「中心每個月發一張成績單給我們,測量蔬菜的硝酸鹽濃度、維他命C等等,合格是綠字,不合格是紅字。」彭康偉回憶,「剛開始有四、五年,我老是拿紅字,也不覺得羞愧。」
1997年,在高雄大樹張肇基農友家中,林碧霞(右一)解說硝酸鹽並示範測量硝酸鹽的含量。
一九九九年起,共同購買中心正式規範收購的蔬菜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三○○○百萬分率(ppm),檢驗超標不合格的菜,只有退貨一途。農友們的反彈聲浪更為激烈。而在會員這一端則抱怨菜量少、種類也少,每逢連綿陰雨、硝酸鹽居高不下,更是嚴重缺菜。當時負責農產開發的產品專員施宏昇,經常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種植技術也是一大考驗,「種低硝酸鹽蔬菜要控制穩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施宏昇說,農友若一味怕硝酸鹽超標退貨而提早斷水、斷肥,容易導致蔬菜纖維老化,口感不佳。究竟如何精準控制才能種出好吃又健康的菜,難度甚高,且因人因地因菜的品種而異。
「產品部是最瞭解生產者的,不只是單純的採購,還要瞭解農民的技術、土壤的狀態,所以是整體互動的核心。」施宏昇透過頻繁的溝通,協助個別農友作肥料技術調整,加上林碧霞的專業做後盾,經過多年磨合,農友們總算逐漸能掌控種出低硝酸鹽蔬菜的訣竅,也慢慢能認同低硝酸鹽才是健康好菜的觀念。譬如,當初最鐵齒又反骨的彭康偉,如今他的蔬菜品質在社內有口皆碑,不僅符合標準,且風味十足。令人好奇,讓他做出改變的關鍵是什麼?
什麼叫做「好吃」的菜?
彭康偉說起那回猶如天啟的無意發現─有年冬天盛產,他忙到忘了幫某幾個溫室澆水。不料那批菜採收後,主婦聯盟的驗貨人員跟他說,「咦?怎麼你最近交的菜都合格,而且營養特別高?」彭康偉這才仔細去觀察,這些他疏於照顧的菜,怎麼反而能達標,而且還更甜美!
彭康偉恍然大悟,原來,蔬菜的確需要時間和充足日照,才能長成強壯成熟的好菜。之前林碧霞苦口婆心跟他說的,全都是真的。
「為了讓菜趕快長而一直澆水,是病態。」彭康偉後來發現,適當地停水,蔬菜的根才會扎得更深,「植物的根就像人的腸子,腸子愈長,吸收到的微量元素和養分就愈豐富,這樣的菜才有香味和甜味。」
蔬菜的葉子就像太陽能板,放緩生長速度,才能吸收更多的陽光,蓄積更多的糖分。彭康偉舉例,一般的小白菜廿一天到卅天可採收,但他至少種四十五天到六十天才採收,整整多出一倍時間。也因此,主婦聯盟的菜看起來個頭都比較大,拿在手上沉甸結實,儲藏時間也較長。
現代人味覺遲鈍,吃蔬菜常常只是為了健康考量,顧不得好不好吃。蔬菜的滋味好壞,已少有人悉心體會得出。到底什麼叫做「好吃」的菜?
彭康偉定義蔬菜好不好吃的裁判,竟是小孩子,「小孩子最直接了,如果吃完會問還有沒有?那就是好吃。」不愛吃蔬菜是兒童通病。也許,正是因為大部分的菜都不夠好吃,而孩子的舌頭是最靈敏的。種出安全好吃的菜,獲得兒童青睞,不也是種菜農夫的偉大成就?
本篇節錄自《菜籃子革命》議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