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想像生命的種子
2015-05-12・母親的生命勞動
文‧攝影/曾怡陵 企畫部行銷課課長
莊子遙在奧維托的農夫市集比手畫腳地跟農家買蜂蜜果醬。農家提供試吃的果醬,是採用按壓式的果醬瓶,只要輕輕壓出適量果醬於小湯匙內即可品嚐,不會過量,方便又衛生。(攝影|呂木蘭)
二○一四年暑假,呂木蘭與丈夫、三個孩子飛到芬蘭拜訪友人,並在鄰近國家自助旅行一個月。在芬蘭友人家族世居的小島上見識了環保堆肥廁所,一有機會就在小農市集購買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和農產加工品,在英國愛丁堡市集支持公平貿易香料、在義大利慢城奧維托(Orvieto)採買小農的作物帶回民宿煮食。兼顧遊樂和教育性的行程,成為他們想像這個世界的美好記憶,如在芬蘭的科基亞薩利島(Korkeasaari),呂木蘭寫下人與自然的生活:「我們跟著學削樹皮,採野地的藍莓,松樹表層下的白色膜,乾燥之後可以當做麵包的天然添加物,亦可像口香糖,嚼一嚼再吐掉。我從沒在學校學過有關樹木的知識,卻在芬蘭小島看到人與樹的唇齒相依。人需要樹木,依賴樹木。人更要善待樹木,感謝樹木。」
▲芬蘭友人家的庭園種了許多花草、水果和根莖類作物。現採的無農藥馬鈴薯成為當晚烤肉餐會的主食。(攝影|莊子嫻)
日常生活裡的性別教育
大女兒莊子嫻主責烹飪,兒子莊子奇幫忙清理碗盤,小女兒莊子遙協助擺盤─這是他們一家旅行備餐的分工方式。協調過程中難免爭吵,但呂木蘭主張家事應該是全家人共同參與。傳統觀念中,女性是家務主要的分擔者,然而三個孩子從不因性別而享有家事免責權。
▲三個小孩年齡差距較大,平時少有共同的休閒活動。在芬蘭的科基亞薩利島,孩子們並肩釣魚,呂木蘭拿起手機拍下這難得的和諧畫面。(攝影|呂木蘭)
由於就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受到性別課程的啟發,以及觀察到許多家庭性別分工的不平等,呂木蘭開始關注性別議題。在國中、高中、社區大學、空中大學任教時,她也嘗試於課程中注入性別平等的觀念。二○○二年加入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持續吸收新知,擔任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時,參與研發性別平等相關課程,以及提供諮詢、建置教育資源。
呂木蘭在台中縣海線社區公民大學(現為台中市海線社區大學)開設婦女課程,剛開始報名人數不多,直到第三學期設計「女人來唱歌」這堂課,終於吸引了二十多名學員,年齡層遍及老中青三代。她讓同學輪流哼唱一首最喜愛的曲子,彼此分享歌曲之於自身的意義,在各自生命故事的匯流中帶入性別平權的觀念,鼓勵學員突破父權體制帶來的困境。
於私立高中任教期間,曾有男學生拿著套著塑膠袋的掃把試探地問:「老師,這個像什麼?」呂木蘭定靜地回應:「你是在講戴保險套的事情嗎?」「老師,那保險套怎麼戴?」「你不會呀?你把保險套拿來我告訴你。」當其他老師將這樣的提問視為挑釁,呂木蘭認為這正是傳遞性教育的最好機會,也引導學生如何預防性病和非預期懷孕。
對自己的孩子,呂木蘭同樣持民主開放的態度。剛就讀高中一年級,對愛情懵懂又期待的莊子奇,曾詢問若是交了女友,是否可以借她的車來開?呂木蘭的爽快允諾引來莊子奇的納悶:「我有女朋友,妳幹嘛那麼高興?」呂木蘭說:「如果你談戀愛,你的生活就會比較積極一點啦!不用我嘮叨,就會注意服裝儀容、洗完澡會梳頭髮,也不會一直宅在房間玩3C啦!」
相較於呂木蘭的開放,孩子有時反而相對保守。有一天,莊子奇聽到媽媽與八歲的妹妹莊子遙聊「戀愛」的話題,連忙阻止:「她還小,妳不要說這個好不好!」兒子覺得媽媽太開放,媽媽也覺得兒子很保守啊!又一次,呂木蘭準備以布衛生棉當作莊子遙青春期的禮物,希望引導她在日常生活裡落實環保,並在洗滌的過程中破除經血等於污穢與不潔的觀念,從而瞭解、珍愛自己的身體。莊子奇也為此抗議:「她會被同學笑!如果她去上體育課,要跑一千六百公尺,妳知道它可能會掉下來嗎?」呂木蘭試著溝通,到時候想辦法固定好,或採取折衷辦法,先在家裡使用就好。
呂木蘭對於性別教育持正面的態度,不避諱和孩子談論月經和親密關係,認為現今學校和社會傳遞太多負面的觀念,「好像一旦有親密關係就會懷孕、墮胎,然後會有一些很不好的結果。這樣的論述,很容易造成親子間的代溝。親密關係,其實是一個人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很重要的過程。」呂木蘭選擇用正面肯定的態度來看待孩子自然發展的親密關係,並從自我保護的角度和孩子談論,親密關係其實是經過慎重思考之後的價值選擇。
食育的行動方案
二○一四年,呂木蘭成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的綠繪本講師,發現許多家長在家嚴格把關孩子的飲食,但一到校園便馬上破功。化學添加物食品的提供者往往是學校師長,而同儕的壓力也常讓孩子將危險食品送入口中。「我覺得食安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識層面,要轉化為行動。」呂木蘭在「小公民大行動」教案中設計了幾個情境,讓孩子學習如何拒絕、如何表達意願。課堂中孩子針對「如果有人給我垃圾食物怎麼辦?」等題目進行討論,表達方式可以是表演、口說,或用繪畫呈現。「吃了會阿達阿達的。」「謝謝你,我不想吃。」課堂中靈動的童語往往比大人嚴肅的說教更具說服力。
另外,少吃食品,多吃食物,建立自己備食的能力也很重要。莊子遙參加社區「瓜拉瓜拉繪本美術館」號召的共學團體,學習準備自己的午餐,學炒飯、學做三明治、披薩等。呂木蘭也和孩子一起參加瓜拉瓜拉繪本美術館和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合辦的「綠繪本說故事」、「全球暖化與綠能」等活動,親子共同學習,邁向環保綠生活。
呂木蘭總是用溫柔但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建立辨識事物真相的能力,並提供積極的行動方案,期望埋下改變的種子。她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斷自我改變的母親,每個階段的人生目標都不一樣,永遠不停地在想,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人生,「我不是會忘記自己目標的人。」現在她計畫出書,以提供更多公民行動的經驗與想法,在養育子女的同時,也持續省視自己的人生。
爭取育嬰假,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擔任台中市性別平等工作會委員的期間,審查檢舉案件時,呂木蘭觀察到懷孕歧視的案件層出不窮。懷孕女性的不平等遭遇包括解雇、不給假、調職等,在私人企業尤其嚴重,而約聘人員則更是沒有保障。呂木蘭感同身受,她過去在私立高中任職時懷孕,想請育嬰假學校卻斷然拒絕。為了自己的權益,不斷地向學校、公部門各單位爭取卻四處碰壁,歷經長達十個月的努力,學校終於制定育嬰假辦法。
返回工作崗位後,呂木蘭發現過去一位沉默的女老師也開始向學校爭取哺乳室,看到老師們開始願意為自己的權益主動發聲,覺得很感動。她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夥伴共同出版《解放校園行動筆記》,詳實記錄各自為女性正義採取行動、不畏衝撞體制的過程。
▲除了《解放校園行動筆記》,呂木蘭也在《大年初一回娘家》中寫了一篇〈廟宇與性別文化〉、《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中的〈大甲媽祖與性別教育〉。(圖|女書文化提供)
家人一起勞動的廚房
「小時候沒機會做菜,也討厭進廚房,我想這跟我對廚房那黑暗、潮濕、有老鼠的記憶有很大的關係。」呂木蘭小時候住家的廚房外是幽暗窄小的防火巷,不時會有老鼠從防火巷的水管探出頭來。現在住家的廚房寬闊明淨,呂木蘭會播放輕快的音樂,和孩子一起煮飯,廚房旁的吧台是孩子享用果汁和輕食、與媽媽輕鬆互動的空間,廚房成為凝聚家人情感的享受空間。
▲在歐洲自助旅行期間,三個小孩共同分擔備餐的工作。圖為莊子遙憑著美感和耐心為家人擺設的餐食。(攝影|呂木蘭)
▲餐桌是呂木蘭閱讀及家人共食的空間,她鋪上在義大利購買的藍色桌巾,營造輕鬆慵懶的生活氛圍,也能時時回憶旅途中的美好。
▲早年因工作忙碌,呂木蘭透過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班配系統利用產品,節省採購的時間,也不須費心篩選安心食材。現在改為到東海站利用,採買生活所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