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學│共育孩子的童年
2015-04-07・共育生活的夢想
文/朱安棋 攝影/康傳遠
有了小孩後,到站所利用少了單身時的匆忙感,若剛好遇到也帶著小孩的家長,小孩就會自然地玩在一起,增加在站所停留的時間,進而與站所有了更多的接觸。
過去在農業時代,為了提升家中的勞動力,大家庭是常見的家庭型態,孩子們從小就是家中勞務的分擔者也互為玩伴,育兒的支援系統從家庭擴大到街頭巷尾的左鄰右舍。然而現今普遍是小家庭,雙薪父母加上獨生子女已成趨勢,通常孩子都缺少玩伴。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站所,除了增進社員採買日用品的便利性外,因應家庭型態的轉變,站所更是社員的第二個家,是一個能和社區朋友聚會、共學的空間,當社員的孩子在這裡玩在一起,也形成一種大家庭式的互動及參與,家庭之間有更多的分享與互助。其中,「地區營運」即是朝這個方向思考,透過社員的集結與參與,一起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或需要;像是雙和站就以「親子共學」為地區營運的主題之一,而主要的發起人莊雅量也是現任第五屆北南分社社員代表。
發現地區的需求與機會
地區營運在莊雅量的理解中,近似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除了凝聚社區、地區的力量做事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地區的需求;當你有需求、我也有需求,就會產生動力,把大家的需求統合起來就會產生價值。莊雅量從二○○八年開始參與公館站的地區營運,二○一○年女兒出生後,由於工作較為彈性,女兒三歲前平時由他照顧,週末換太太照顧,夫妻倆彈性調配育兒時間,也常在地區營運會議上提出育兒問題,詢問有經驗的社員,因此,將有育兒需求的社員聚集在一起的念頭就在他心中成形,當時公館站的黃淑惠站長很支持這樣的想法,進而促成二○一○年「親子俱樂部」的成立。
當時親子俱樂部有三條軸線,「自然好好玩」由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黃世仁擔任講師、「親子烘培」由林曼芬擔任講師、「繪本讀書會」由李孟瑩擔任講師。他自己也主辦兩場讓孩子認識食物的活動,像是認識人道飼養雞蛋,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前半小時由產品開發部張智淵課長介紹人道飼養的概念,然後帶著孩子用紙箱感受籠飼與平飼放養的差異。
▲謝雅雪持續帶兒子參與親子共學活動,這次的小 手愛料理做胡蘿蔔蛋糕,他們一起用煮熟並壓成 圖案的胡蘿蔔妝點剛從烤箱拿出來的蛋糕。
▲林曼芬帶著五對親子動手做胡蘿蔔蛋糕,像是將 材料放進攪拌盆中、刨胡蘿蔔絲、將煮熟的胡蘿 蔔壓成動物圖形等步驟,降低烹飪的門檻,讓孩 子愛上料理的樂趣。
讓參與持續
二○一三年七月雙和站搬遷,由於離家較近,莊雅量從十月開始參與雙和站地區營運,後來被推派為主委,開始思考可以透過合作力量一起做些什麼,「有沒有可能讓我們的孩子早一點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呢?」他想到了一個合作的構想:讓參加活動的家長輪流當講師,分享自己的職業或專業,讓孩子們認識每個職業的輪廓,回到生活中試探其趣味與適性之處。
於是,莊雅量先在站所做了問卷調查,收集到二十三位家中有三至十二歲孩子的社員意見,並於二○一四年二月底邀集家長一起來討論活動規劃。接著在五、六月間主辦三場活動,分別介紹攝影師、科學家、互動設計師,例如:第一場由莊雅量分享家中珍藏的蛇腹相機、複眼相機、單眼相機,一直到最新穎的數位相機,讓大家了解攝影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五月初,莊雅量邀請報名參與畫畫活動的社員媽媽黃筑一起規劃活動,她是愛畫畫的小學老師,就請她帶著孩子動手做母親節卡片。雖然活動都是免費的,但每次只有五對親子參與,莊雅量認為可能有兩個因素:建立共識需要時間,才能讓成員願意出來分享;向孩子講述內容需要特別的專業與經驗,並轉化成孩子聽得懂的方式。
莊雅量重新規劃親子共學為兩類主題,改為每月各一堂的收費活動。一是「小手愛料理」,主要對象是中班到小學的孩子,由林曼芬帶他們認識食物天然的美味、培養喜歡手做的興趣與習慣;並與家長、孩子討論下一次的主題,慢慢建立合作的基礎。另一類是「小手玩創意」,主要對象是中班及大班的孩子,由楊月照運用故事引導,讓孩子瞭解節慶意涵、合作社運動或環保議題;楊月照也會帶來多樣的材料,為孩子量身訂做各種道具,讓孩子盡情發揮創意。
▲等待料理完成時,林曼芬會帶著孩子閱讀繪本, 如《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小奈奈的好好吃 蔬菜飯》。
親子共學計畫進行半年以來,雖然每次只有四至六對親子參加,卻有許多令人感動的回饋,社員謝雅雪說兒子在家不喜歡畫畫,自從參加小手玩創意後,就不再排斥,每次來聽月亮婆婆楊月照說故事就很開心。孩子接觸食材、認識食物的美味,在家就會主動幫忙做菜,長大後知道怎麼照顧自己,莊雅量說:「這些在不久的將來都可以產生或多或小的價值。」多年來參與地區營運的經驗,莊雅量清楚知道最大的挑戰就是需要有人持續去推動,他期許從自身及社員需求出發的親子共學模式,可以帶來些許啟發。
【BOX】
一張投資台灣環境的股票
莊雅量單身時就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問他加入的原因,他反問:「有買過股票嗎?合作社是我買的第一張股票,是對台灣環境的一個投資。」當時莊雅量受到《人間雜誌》影響,它也是啓發許多人對環境議題重視的開端,可惜因為虧損而停刊。
▲除了《人間雜誌》外,莊雅量也推薦家長們閱讀像是《天下雜誌教育專刊─海闊天空十週年特刊》這類的專題,思考孩子該具備的關鍵能力到底為何。
《人間雜誌》於1985年由陳映真創辦,為台灣報導文學和攝影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除了報導許多被社會遺忘的小人物外,也探討環境相關議題,像是桃園觀音鎘米、台塑六輕煉油廠設廠爭議等事件。莊雅量擔任解說員做入社說明時,會帶著珍藏的《人間雜誌》,用雜誌中的圖片與故事來說明合作社創立的初衷、共同購買的理念,強調環境的問題是不可逆的,唯有透過社員環保意識的提升,讓每個人都從生活做起,才有改變環境現況的機會。接著帶準社員繞站所一圈,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做解說,像是當天配送的一籃菜,實際了解一籃菜的內容及其背後與一百多位農友的合作情誼。
親子生活的體驗設計
莊雅量從小在自家的傢俱工廠長大,他跟著媽媽學會用灶升火煮飯給工人吃。現在除了是家中的大廚外,也曾多次在站所開課,分享拿手的料理。他目前任職於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從事未來科技的應用性研究,如同廣告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他的研究專長便是運用設計的思考與方法,了解人們的需求,並透過與技術和商業團隊的合作,勾勒出科技可以在人們生活中提供的價值與服務。
▲楊月照帶著孩子們利用紙箱、粉彩紙做聖誕襪,裝飾雙和站的黑板。(攝影|莊雅量)
近年來,莊雅量也專研服務設計的主題,並在2014年3月籌辦了地區營運創意工作坊,引領大家運用服務設計的方法,來推展地區營運。相關研究1中發現:「要創造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留住舊客戶的五倍」,無論是銷售產品或傳遞理念給其他人都須透過一些設計的安排,才能創造回流或回購。正因為他的所學背景讓他懂得如何以人為出發點去思考,所以在規劃親子共學的活動時,即從生活與情境出發,透過手做與料理豐富孩子的感官體驗、促進五感發展,也增進家人間的親密交流。
備註
1 Heskett, J. L., Sasser, W. E., & Hart, C. W.. 1989. Service breakthrough.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