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改運動的延伸:國產大豆復耕
2016-04-01・日子裡的野菜味道
文.攝影╱周家慧.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總會主任
▲臺灣常吃的豆類,除了照片中的黃豆、米豆、紅豆、綠豆、花豆,我們還能想到哪幾種?因應2016 國際豆類年的倡議,除了持續推展國產大豆的價值,也希望更多元地發展大豆種植與食用方式。(攝影/林雅惠)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自二○○二年開始關注基改議題,陸續推動無基改農區串連、消費者教育。二○ 一四年接連的食安風暴,消費者更加關心吃下肚的食物, 基改食品管制也開始納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二○一六年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全面上路,凡食品原料中含有基改原料均須標示。十餘年的非基改運動,算是達成了階段性目標,然而在各種分享場合,常遇到民眾提問:「這些標示可信嗎?我們能買到足夠的非基改黃豆嗎?本土非基改黃豆的成本高,會有業者願意用嗎?」
消費帶動改變
近年來,更多消費者認知到臺灣長久依賴的進口黃豆,無論是用於飼料、榨油、加工都是同一種來源。隨著食安風波、基改食品標示推行,消費者對於非基改黃豆的需求也增加。根據二○一五年上半年的進口量統計,整粒的非基改黃豆進口約三萬公噸,推估全年達六萬公噸,相較二○一三年進口量增加了二倍,同時國產大豆的產量也逐年增加當中。這些現象顯示,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消費行動,市場也會隨之改變。然而非基改只是最低要求,在食物里程、運送方式等考量之下,國產大豆復耕是我們進一步想關注的方向。
大豆復耕萌芽中
一九六○年代,臺灣的黃豆種植面積曾高達六萬多公頃,後來受到國外廉價黃豆傾銷策略影響, 栽培面積逐年遞減。到了一九九七年僅剩兩百多公頃,此時年進口量早已超過兩百萬噸,國產黃豆的自給率不到萬分之一。直至二○一二年農糧署推行雜糧復耕,國產大豆的耕作面積才又緩慢增加,二○一四年耕作面積達六百八十公頃,二○一五年增加至二千零七十九公頃。
大豆產業新藍圖
為了深入了解國產大豆現況,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於二○一五年十二月舉辦「新雜糧復興運動:臺灣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座談會」,邀請政府單位、不同規模及相關產業生產者、消費平台代表共同與談。希望透過產業鏈的連結與對話,盤點目前國產大豆面臨的問題, 建構發展新藍圖,逐步邁向新雜糧復興運動。
與會者多願意支持國產大豆復耕,但也面臨許多實務問題。例如朴子市農會種植二十五公頃有機黑豆與黃豆,但參與農民年事已高,年輕人因獲利不高,接手意願薄弱,面臨無農夫種植的窘境。「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耕作面積逐漸擴大,常面臨耕作機具不足的問題,而氣候異常導致二○一五年黑豆、黃豆歉收。丸莊食品契作國產黑豆釀造醬油,國產黑豆成本高,卻與以進口黑豆製成的產品價差不大,長期支持仍很辛苦。豆腐加工業者榮洲食品曾面臨國產黃豆蛋白質含量不足,使得產品品質未達標準。國產大豆產業鏈欲積極發展,除了生產端的投入,後續銷售如何與進口品競爭,仍有待政策與市場的支持。
座談會中也看到許多新興的力量,例如合樸農學市集的社區豆腐坊, 堅持使用國產非基改大豆;也有社區大學、地方農會投入國產大豆的生產與推廣。未來我們希望透過與其他團體合作,提出政策建議與遊說,讓復耕制度的門檻降低,並向消費端教育推廣國產大豆及雜糧的價值。二○一六年正好是「國際豆類年」,我們邀請大家一起來響應,透過食譜研發、家庭式豆類盆栽,認識更多豆類的栽種與食用方式,並討論發展大豆以外豆類品種的可能性,藉此引起更多關注,促使臺灣雜糧復耕運動更多元化地推展。
國產大豆品種及耕作技術的改良、研發,以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為主力。國產大豆依種皮色可分為黃大豆、黑大豆、青大豆、茶大豆。一般較為熟知的是黃豆與黑豆,列舉常見品種如下。
品種 | 特色 | 適合用途 | |
黃豆 | 高雄選10號 | 異黃酮高、豆漿風味濃郁 | 豆漿 |
高雄9號 | 大粒(原為毛豆品種) | 豆漿 | |
金珠(十石) | 異黃酮高 | 豆漿 | |
臺南10號 | 抗白粉病、高產、蛋白質含量高、豆臍黃色、豆腐顏色白皙 | 豆腐、味噌、豆漿 | |
黑豆 | 臺南3號 | 青仁黑豆、抗氧化強、花青素含量高 | 黑豆茶、黑豆粉 |
臺南5號 | 黃仁黑豆、蛋白質含量高 | 蔭油 | |
臺南8號
|
黃仁黑豆,大粒種、抗白粉病 | 蜜黑豆、休閒食品 | |
高雄7號 | 黃仁黑豆,大粒種、抗白粉病 | 蜜黑豆、休閒食品 | |
恆春黑豆 | 小粒種 | 蔭油 |
此表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