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停在阿嬤的手上──喜樹樂齡文創平台
2017-12-01・友善環境清潔術
文/陳怡樺‧ 第六屆社代 攝影/陳郁玲
▲二○一七年塩油會攤位上,張粉碧(中)與兩位喜樹阿嬤拿著廣受歡迎的玉米筆袋、紫洋蔥零錢包、吳郭魚隨身包開心合影。(攝影/林如茵)
台十七線的車聲總是呼嘯,暖冬的海風吹拂著古厝零落的小漁村,台南喜樹社區萬皇宮的牆邊正展覽一幅幅在地風景寫生。在小巷子裡左彎右拐,走過或老或塌或頹傾的紅磚牆,目的地是一棟圍牆爬滿朝顏包圍的老屋,這正是〈下港主婦‧ 塩油会〉中備受期待的活動紀念品「洋蔥包」和「蛤嬤包 」的「生產地」。
這棟老房子是郭藤安的老家,郭家祖厝公廳現在變身成阿嬤們縫製作品的工作區。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的郭藤安,和服裝設計背景的太太張粉碧是「喜樹樂齡文創平台」的催生者。
▲郭藤安與阿嬤們組成「黃槿花畫會」,以台灣濱海地區常見的黃槿花為名。阿嬤的作品正在萬皇宮的藝術走廊展出。
十多年前,郭藤安利用學校寒暑假回喜樹老家走走,走進公廳,想起母親健在時候的身影,讓他懷念不已。在街頭巷尾遇見親戚長輩或童年玩伴,人情間的熟絡更讓他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 有次颱風,公廳的天花板開始漏水,郭藤安抬頭細看才發現祖厝已老朽不堪,雨後到附近巷子走走更發現,附近的老房子早已破舊傾倒,人不在老屋子也折了腰,因此讓他興起了為老家做一些改變的念頭。
採訪這天是平日上午,偶有踩著腳踏車從門口經過的阿嬤,也有慢慢晃過的阿公。郭藤安說,喜樹地區轄內三個里加起來也只有約一千五百戶,工作室所在的「喜南里」則只有五百戶左右,實際上願意走出來參與社區營造者更是少之又少。同時也是台南市社區規劃師的郭藤安談到,做社造,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要「交陪」,要把社區裡的人找出來。
阿嬤的手工,留下時代的記憶
兩、三年前,當時的台南市南區區長劉啟崇很重視鯤鯓[備註1]喜樹和灣裡社區的發展,申請了一筆漁村社造的經費,其中一項工作是以在地文化為主題,輔導當地居民設計文創作品。當時「樂齡學習中心」設在喜樹國小,當時的校長官湘玲和主任黃懷惠邀請郭藤安擔任樂齡課程顧問,負責美術工藝類課程規劃,郭藤安便從樂齡學員課程作品發想產品,他以小漁村為起點,找了各式各樣魚的照片,指導阿嬤們素描,張粉碧負責找材料、打版,做出了第一代魚筆袋,筆袋上的魚正是阿嬤在課堂上手繪的作品。
▲「手作市場流行什麼,馬上去吸收新知,轉化、簡化後再教給阿嬤們。」在樂齡中心授課多年的張粉碧也思考,什麼樣的手作課程比較不傷老人家的眼力,發現網子較不傷眼睛、又可以促進手眼協調,減緩老化。
開發過程中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手繪魚筆袋無法量產,進而採用輸出取代手繪;另外,為了解決第一批魚筆袋容易掉色的問題,張粉碧開發了第二代魚筆袋。接著,在區公所以藝術市集的形式舉辦成果發表會,加上媒體報導,打著阿嬤手工製作的「喜樹魚筆袋」一炮而紅。
一年多前,郭藤安整合外部資源催生「喜樹樂齡文創平台」,重新定位老人結合文創的核心價值,並開放老家公廳成為「課後教室」。每週三下午,阿嬤們到這裡上「進階課程」,有時畫畫、有時手作。
▲正在研發的新產品「漁網袋」,照片中幾種織法是阿嬤們分組嘗試出來的。
「這些網袋是用『梭子』鉤出來的,不是打結、也不是用鉤針,梭子是用來織補漁網的工具。」張粉碧拿著已經是古董的梭子說著。她發現,阿嬤們在課後教室很自在、也很愛聊以前年輕時代的回憶、討海漁村的往事,這些點點滴滴都是珍貴的史料,郭藤安說,日前跟一位阿嬤聊到「牽罟兵仔」(按:牽罟,早期漁民捕魚的方式之一),引起他口述訪談的興趣,目前進入和阿嬤一起畫繪本的階段。
▲梭子是舊時織補魚網的工具, 照片中的這支可算是「古董級」。
每到週三下午,走路、騎車的阿嬤們從喜樹村內或灣裡前來老屋聚會,不論是動手做工藝、畫畫、聊天都很開心。「來這裡的老人家都很快樂」的迴響在社區裡傳開,讓郭藤安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他和太太笑咪咪地說,課後教室也很歡迎阿公加入喔!
[備註1]「鯤鯓」說明參見維基百科,指台灣西南沿海(大部分位於台南市)多見的「濱海沙洲」。
「下港主婦・塩油会〉獨家!洋蔥和文蛤變身吸睛小物
二○一七年十一月,由台南分社主辦的〈下港主婦˙ 塩油会〉最吸睛的周邊產品「蛤嬤包」及「洋蔥包」,就是由「 喜樹樂齡文創平台」阿嬤們親手車縫而成。張粉碧說:「蛤嬤包從紫色高麗菜的版型延伸而來。車縫、裁剪內裡都由阿嬤做,我負責打版,但如果沒有女兒的幫忙,文蛤可能做不出來。」拿到文蛤實品後要先拍照,接著用電腦修背景、調整亮度、形狀、補色、修圖,都靠幕後功臣女兒郭晏汝幫忙。
郭藤安說,雖然阿嬤做得慢,但阿嬤的手工才是最珍貴的部分。在課後教室,阿嬤們不只賺到工錢,也賺到成就感,還賺到生活夥伴。
▲阿嬤們正在製作塩油會的紀念品「蛤嬤包」和「洋蔥包」,這是「喜樹樂齡文創平台」接到的第一筆大訂單。(攝影/郭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