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發全球食物浪費大醜聞
2017-11-01・契作與農友打勾勾
文/林玉珮‧第六屆社員代表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遠足文化)
如果看到被扔棄在垃圾桶裡的香蕉、番茄、麵包,我們大多會覺得很浪費,但會像英國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Stuart)彎下身從垃圾桶把還可以吃的食物翻出來的人,恐怕寥寥無幾。史都華從學校餐廳、麵包店、菜市場、大超市的垃圾桶翻起,循著食品工業鏈翻到食品工廠,再翻到農漁牧場,最後翻出了全球食物浪費大醜聞,並寫出《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UncoveringtheGlobalFoodScandal),甫出版就引起全球嘩然,台灣二○一二年出版此書,隨即引爆國內輿論對食物浪費的關注。
食物是拿來吃的,不是當垃圾丟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每年供人類食用的糧食產量中,有三分之一(約十三億公噸)遭到耗損或浪費,但史都華追究的結果卻遠比這數字嚴重。他在TED演講中簡單打比方:若以九片餅乾來表示全球糧食一年的供應量,有一片早在農場出貨前就已浪費掉,有兩片化成吃飼料的牲畜糞便與熱能,到了零售及消費端又丟棄了兩片,到最後我們能吃到的就只剩四片。換句話說,全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糧食被浪費掉,卻同時有十億人口勒緊褲帶、挨餓待斃。為什麼會有這麼荒謬的食物浪費?
超市是食物浪費的黑洞
史都華首先點名超市。由於多數國家缺乏法令與稽核,超市可以「商業機密」當金鐘罩,或是自由心證回答,導致英國零售業每年廢棄食物量據調查從三十六‧七萬噸到一百六十萬噸不等。對於大型超市宣稱減少浪費的成果,外界因資訊不透明也難以檢視其虛實。
超市傾倒大量食品進垃圾場,是放諸全球不爭的事實。超市為確保顧客永遠買得到喜愛的商品,以及擺滿琳瑯滿目的商品來刺激消費慾望,「超量進貨」成了食物垃圾的淵藪。更何況過多存貨帶來的損失,遠不及存貨不足造成的影響,促使超市「寧濫勿缺」。此外,食品標示賞味期限或保存期限的迷思,也造成大量食品提早下架被丟棄。然而,超市的垃圾箱不過是食品鏈龐大浪費的冰山一角。
零售業浪費食物的真相不明,在台灣亦然。衛福部食藥署二○一六年針對通路商及其門市的即期食品及逾期食品各做一次調查,根據業者填報的數字估算出,每年有三萬公噸的即期食品及三萬六千多公噸過期食品,食品廢棄後即歸環保署所管。在此之前,超市、量販店等業者無須申報食品廢棄物清理流向,形成食安缺口,也是食物浪費的黑數。儘管二○一七年三月環保署亡羊補牢,將產生廢棄食品的大型超市及量販業納入網路申報列管,但仍屬以管窺天。
食品鏈中的大量浪費
循著食品鏈往上走到食品製造及加工產業,史都華揭露大規模浪費食物的秘辛。他舉供應三明治用的麵包廠為例,一條土司被去頭去尾又去邊,十七%新鮮優質土司就這樣被裁去,等同於這家工廠每天損失了一萬三千片土司。更離譜的是「超額生產的浪費」,這個現象又與握有訂單生殺大權的超市、零售商有關,訂單從預估到確認,過程中一旦稍有誤判,將迫使大量好端端的食品被銷毀。據估每年製造商超額生產的浪費約占總產出的一成。
最後來到食品鏈的源頭農漁牧場,也籠罩著食物浪費的黑幕。在農場,英國每年有二十五%到四十%的蔬果雖然營養味美,卻因尺寸、顏色、形狀、長相等不符合超市嚴格的「外觀標準」,小黃瓜太彎、胡蘿蔔太大、番茄紅色色差、菠菜混了雜草⋯⋯而被整批拒收;在海上,每年有二千公噸因混獲而被拋回的魚隻,其中七、八成因而死亡;在牧場,牲畜吃掉全球四成的穀類;而消費者失去「從鼻子到尾巴」料理及品嚐的能力,造成更多剩食進入垃圾場。
打擊食物浪費三部曲:減量、重新分配、回收
如何翻轉全球糧食供應系統的浪費危機?史都華提出類似循環經濟的剩食處理三部曲:首先必須要減少剩食的生成,避免過量生產,以減緩地球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浩劫危機。其次,當剩食發生時,可以透過捐贈及重新分配的方式,讓可食食物重新返回人類食物鏈被吃掉,例如食物銀行、二手食物等慈善組織,而他發起的「餵飽五千人」(Feedingthe5000)剩食盛宴活動,激發許多社區及組織開始推動建立二手食物網絡,史都華說:「對待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吃掉並且享用它。」
▲學習料理不同部位的食材也能有效減少浪費,全豬都能吃!
消費者減少浪費的行動可以從家中開始:計畫性並且適量採買,吃多少煮多少,剩菜殘羹再料理,不要輕信賞味期限,直接跟農夫買,少吃肉類,做家庭堆肥或廚餘回收;讓孩子從小學習對待食物的方式,盡量鼓勵吃光碗裡的食物,透過故事讓孩子了解食物以及耕作的農夫及土地,進而讓孩子惜食。史都華深信,「我們可以把改變從廚房帶進食品工業。消費者力量就是新的民主,每天我們都可以用消費帶來改變。」
至於最後未被吃掉的食物垃圾,仍應回收利用創造剩食的價值,例如餵食禽畜,送進厭氧發酵分解系統創造熱能或電力,或者堆肥創造土壤肥力。史都華尤其讚揚廚餘餵養豬隻,於書中特闢專章來闡述九千年來人與豬的互惠關係,以及這個古老傳統的經濟及友善環境的效益,日本、台灣、南韓致力回收廚餘,因而成為他眼中的「希望之島」。
打擊食物浪費如今已成為國際焦點議程,APEC提出二○二○年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十%;歐洲議會宣告要在二○二○年減少五十%的剩食浪費,聯合國亦訂出二○三○年全球糧食浪費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法國去年通過反食物浪費法禁止大型超市丟棄食物。台灣減少剩食浪費卻聲聲慢,回收的廚餘雖有六成五拿去餵養豬隻,其實回收率不到一成,而如何從源頭減少每年每人製造九十六公斤的廚餘更為關鍵。史都華說:「要達到零廢棄物的目標,台灣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方向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