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來的食物夠吃嗎?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的忠告

2011-11-01・前進杏鮑菇王國

文/黃淑德 圖片提供/商周出版

每年10月16日是「國際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糧食價格—從危機回復平穩」。根據聯合國的最新報告,世界人口將在10月31日前突破70億,糧食與水將是未來資源爭奪戰的焦點。在台灣的我們,未來的食物夠吃嗎?不足的食物將從哪裡來?

彭明輝教授今年初出版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對台灣人提出了警告,再不關心農村、農地與農民,未來的糧食並非有外匯存底就買得到。這本是目前對台灣與世界糧食的問題剖析最完整的中文書,關心台灣環境與憂心未來的人都應該把本書列為必讀。

過去幾年,全球經歷了油價攀升、糧價飆漲、金融海嘯的席捲,糧價與缺糧已變成常見的新聞。彭老師在書中先分析糧食危機全球化的遠近因及WTO政治操弄,包括美國對台灣糧農政策與食品安全把關的極度干預。接著,將基因改造作物與食物對生態與健康的潛在風險,做了詳細的說明。歐美的替代能源政策造成奪糧轉製生質燃料,加上熱錢炒作穀物期貨,在在都推高糧價,加劇貧國的饑餓情況及社會動盪。

加入WTO將近十年,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由35.69%降至31%,休耕田面積已經超過耕作田,國家一貫的政策就是犧牲農業與農民以成就外銷型產業的GDP產值,這種只估計短期產值的思維促成農地與水源的崩壞與奪取他用。在揭露諸多不利台灣糧食自主的困境後,彭老師以「永續台灣、永續農村」的提案,呼籲政府改正過時的思維及錯誤糧食政策,鼓勵消費者覺醒,與農民攜手開創互利共生的新行動。

及早正視缺糧問題
當糧食安全重新被納入國家安全的層級,除了口號之外,政府並沒有更明確的農地與農用水源的保護行動。對照之下,經濟強國(包括韓國)紛紛到發展中國家圈地種糧,這雖確保自己國家的糧食來源,卻掠奪土地所有國人民有限的自然資源。

面對未來,全球可交易的糧食及存糧將更為險峻。以泰國肆虐近月的大洪水為例,淹沒了國土的大半,推高了國際米價,國內也將面臨缺糧與饑餓,希望大家一起來關心吃飯這件大事。為了理解穀賤傷農,自由貿易背後的剝削與不公,請用心閱讀這一本關鍵報告,共同思索「一斤白米應該值多少錢」,七十歲老農退休後誰來種糧顧土的關注與行動。(作者:本屆理事主席)

原刊登於2011年11月9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