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研生產合作社 充分體驗漁夫人生

2024-09-11・世界河川日 從公民意識培養護水行動

文、攝影/謝文綺 圖/海洋食研生產合作社

「哇,好大的文蛤呀!」剛踏入位在王功漁港裡的海洋食研基地的遊客,百分百都會被精美碩大的解說教具吸引,背後研發的主力,正是海洋食研生產合作社的理事陳明瞭。
 

在地深耕連結年輕世代

人稱哈哈大哥的明瞭並非出身養殖世家,而是十多年前,因為金融風暴決定中年轉業。當時回到家鄉,發現國小同學和高齡長輩都在從事水產養殖,心想應該可以慢慢學習,然後好好過下半輩子。所以他將租給別人的魚塭收回,自己從頭開始。在農民學院除了學習養殖、行銷、保育等知識,也實際投入西海岸生態導覽解說,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資格。成立哈哈漁場後,明瞭堅持不抽取地下水,引進海水養殖,同步混養虱目魚、沙蝦等維持生態多元性,降低養殖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成為第一個申請濕地標章認證的民間水產養殖單位,並推出摸蛤仔、牽罟體驗、坐竹筏戲水與潮間帶導覽等活動,大受好評。
 
勞動部多元夥伴培訓導覽課程。(右二為明瞭大哥)
隨著政府推動食農教育的熱潮,明瞭決心成立海洋食研生產合作社,從事的項目有水產品養殖買賣、漁電共生的綠能推廣、結合環境與食農教育的漁村廚房,以及漁業觀光╱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的產品開發等等。在積極學習下,明瞭一方面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認證,另方面也讓來自農、漁、牧等不同領域的社員,帶著各自的資源與經驗加入,同時號召有興趣的年輕人來教課、辦活動,老中青三代互相磨合,激盪出更多可能性。

例如從小在魚塭幫忙的趙俊傑,回鄉成立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也順勢加入合作社,讓漁業與社區文化重新連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碩士畢業的王志昇,擁有豐富的科研調查能力;舉辦活動時,會端上烤全羊料理的品鮮羊闆娘陳惠珍等等,合作無間。對於明瞭而言,合作社像是織起一張綿密的人際網,互相扶持,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珍惜資源全魚運用轉為商機

說起如何將幾近荒廢的王功漁港漁貨直銷中心,變身成為推廣永續海洋環境的「海洋食研基地」,明瞭苦笑道:「真是一部血淚史」。當初哈哈漁場在帶領體驗活動的時候,覺得在魚塭邊用餐,大家可能會吃到風沙,所以希望就近租借旁邊閒置的直銷中心,進行空間再利用的規劃,和相關單位報告時,還商請彰化師範大學的學務長幫忙站台,進行說明。

雖然順利承租下來,而後卻因為發生疫情,無法辦理體驗活動,但也不能坐以待斃,只好想辦法,將沒賣掉的漁獲加工處理,像是魚鬆、魚肉醃漬等等,以宅配販售,讓合作社不至於空轉。後來陸續接待團客的時候,發現人數過多時,用餐分量常難以掌控,靈機一動之下,發展出「魚麵」手作活動,讓客人做多少、吃多少,不易浪費,另一層意義則是讓參與活動的人親手料理,明白自己入口的食物,到底添加了哪些東西,花多少力氣製作,除了達到食育推廣的目的,也培養消費意識,比較不會對手作產品動輒嫌貴。
 
讓孩子動手體驗製作魚麵。
至於海洋食研生產合作社最大的利基,則是利用手作活動,來進行產品流程與口味測試,優化後再進一步發展成為正式商品,好處就是不用支付龐大的代工費用,可以彈性研發。最近海洋食研基地獲得地方創生公有建築空間整備活化的經費,在空間上將依據不同功能做分區規劃,期待未來會有一番嶄新的風貌。
 

一步一腳印 挖掘彰化海洋文化

明瞭一路走來,發現與遊客們解說的導覽內容,正是自己小時候的生活樣貌,他認為這代表著「傳承」的精神,將從前的生命經驗透過轉化,告訴現在的人。當他發展漁夫人生的體驗時,很意外大家不但不排斥變得又濕又髒,反而很樂於嘗試。他反思這一代的父母或許是意識到,環境變化得太快,說不定孩子長大後,不再和父母擁有相同的生活經驗,所以願意花錢讓孩子去多方嘗試與體驗,透過參與,理解食物獲取的不易,也能在自然環境中感受豐收的喜悅。

基於傳承的精神,今年暑假合作社協助彰化縣政府,在芳苑國小辦理海洋多元體驗計畫,介紹文蛤產業,並透過與彰化師範大學的「深耕芳苑 攜手大城」USR計畫深入研究,回溯文蛤苗發源地、人工孵化技術等過往歷史。明瞭希望,未來能籌措足夠的經費,進行口述調查的文字紀錄與影像拍攝,重現早期潮間帶豐饒的生命力,促成政府與民眾積極重視濕地的保護與復育。
 
文蛤的周邊商品開發。(圖片提供/謝文綺)

(首圖圖說:正在撒八卦網的志昇。)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