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五福儲互社 連結社會金融救濟的臍帶
2025-03-25・合作聯合國
文字/陳怡樺 攝影/陳郁玲 照片提供/五福儲互社、南社教委會
座落在高雄愛河畔的天主教玫瑰聖母堂總吸引遊客的目光,十二月初的週末,台南分社教育委員會舉辦年度合作教育課程,參訪與聖母堂有深遠關係的對街鄰居「高雄市五福儲蓄互助社」。這天,五福儲蓄互助社社長吳英傑站在門口,笑咪咪歡迎大家。走上二樓,吳英傑請出堪稱「鎮社之寶」的舊招牌「天主教高雄主教座堂玫瑰儲蓄互助社」,分享從「玫瑰」變「五福」的更名往事。1970年四月,五福社成立,由神長和幹部命名為「高雄玫瑰儲蓄互助社」,這是天主教高雄教區第一個,也是高雄地區第一個儲互社,初創社員70人。碰巧花蓮地區另有以「玫瑰」為名的儲互社先登記,只好改以社址所在地的「五福路」定名。



社員的股金是個人信用也是資本
儲蓄互助社和一般商業銀行的運作邏輯不同,一般人向銀行借款時,銀行通常以工作、薪水或不動產等做為審核個人信用與借款額度的依據。「儲互社是依該社員的股金為依據。」吳英傑以五福社為例,假設一位社員在儲互社有十萬元股金, 可借款的金額為股金的三倍,即三十萬。「神父經常在聚會時請大家存錢,也是存股金、累積信用。萬一需要周轉時,以股金為本貸款,不要領走股金。」儲互社的設計原理是為了解決貧窮,鼓勵社員每月存款,所有社員累積的股金,再放貸給需要周轉的社員,貸款社員依其收入能力按期還款。他也談到,每當遇到社員逾期還款,社方不是擔心逾期,而是擔心社員遇到困難,不與社方討論,讓社方難以提供協助。
儲互社是老少世代的金融幫手
近年,五福社的發展遇到少子高齡化、資訊爆炸等挑戰。根據吳英傑的觀察,2000 年左右台灣進入低利率的階段,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再次調降利息,在在都衝擊儲互社的社業務推展。「我們努力讓放貸方案更彈性活潑。」他說,十月份重創高雄的風災,五福儲互社提供社員臨時修繕的周轉需求;十二月初通過「蛇(什) 麼都有」專案,因應農曆年節間,社員家庭周轉等臨時性資金需求。吳英傑談到,五福社社員的平均年紀為63歲,為了讓年長社員活得更健康,引入「共同購買」的概念,可讓教友理性且計畫性消費。因此,2024年3月起與主婦聯盟開始交流,12月五福社正式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成為法人社員。

超過三百個、遍佈台灣各個角落的儲互社,都在實踐先驅者雷發巽(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1818-1888)的名言「We do together what we are too small to do a lone .(意譯『孤掌難鳴,合作成事』)」,支持每一位有金融需求的人,能安心邁向未來。
▸ 德明神父專訪2013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50周年
▸ 五十週年「五福·50」五福儲蓄互助社口述歷史訪談人沈復華理事(時任理事長)
(首圖圖說:台南分社教育委員會舉辦年度合作教育課程,與五福儲蓄互助社交流。(南社教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