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即家─無論如河打造長照部落的多元實踐

2023-04-14・打造低碳餐桌 全食物利用的循環經濟

文/梁秀眉 攝影/周雅鈴‧無論如河店主、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理事

本文作者梁秀眉自2018年起,與其他三位店主共同經營淡水「無論如河」書店,2020年更成立居家護理所。書店空間採取多元開放的方式,作為推廣社會議題、關懷淡水在地的基地。

我與有段師生緣分的小綠與阿勇、在淡水衛生所從事社區護理的雅鈴老師,曾一起籌組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我們自稱無論如河的「書店女工」。「女工」象徵著護理工作者日夜勞動的奔波與操勞;而書店延續了這個勞動現場,希望如同家一般成為容器,承載著受苦的人們。
 

書店結合居家護理專業
補起政策與知識的缺口

許多人帶著疑惑走進書店,好奇護理與書店如何產生連結。五年來我們辦了近六百場的活動,促成不同群體互相認識與交流。而身為護理人員,從工會到書店,我們一再經驗「護理價值的重要」與「勞動現實被忽略」的懸殊差異,「民眾需求」與「照護提供」之間也有著極大的落差。許多長輩在長照政策限制下得不到照護資源,家屬求救無門。

有感於此,我們在書店成立了居家護理所。家訪過後,有些家屬遇到健康問題或困擾,會到書店詢問交流,面對觀音山、淡水河的美景喝杯咖啡,買一本我們推薦的書,書店的空間延續居家護理的作用,讓家屬身心都得到了療癒和喘息。而來書店的客人,最常詢問的是:居家護理和居家服務員有什麼不同?
 
從書店陽台可以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
其實,居家護理是由護理師到家中,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包含執行身體評估、管路更換以及照護技巧指導等;而居家服務是非專業背景工作人員擔任居家服務員進到家中執行身體照顧,比如基本身體清潔、協助餵食或灌食、翻身拍背等。居家服務員有其重要性,健保給付高於居家護理師,然而專業護理師其實需要更多教育與訓練,反映了台灣對護理專業的漠視與不理解。
 

貼近人的個別需求
建構都市裡的長照聚落

近兩年,無論如河承接新北市勞工局在三芝、石門、金山、萬里地區的「外籍家庭看護工勞雇安心計畫」,到府提供合法外籍看護免費的照顧指導,實踐偏鄉社區護理,發生了許多故事。

「我買了很多輔具,在那邊看他示範都很好用,但買回來卻發現怎麼也用不好。」護理師一踏進門,家屬就拿著移位板著急地說。

外籍看護搬不動患有糖尿病的陳奶奶,不合身形的昂貴移位板幫不上忙,下床移動至輪椅上需大費周章。我們建議移位時讓奶奶適時出力,除了減緩照護者的負重,移動同時也是日常復健。買錯輔具的家屬懊惱地想在耗材上省錢,測血糖時竟重複使用採血針,殘留血液容易滋生細菌,加上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導致敗血症,這錢省的得不償失。

類似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我們不只進行看護工的指導,更進一步找出照護問題,貼近每個家庭的不同需求。
 
無論如河護理師執行居家照護。
另一個案例,有位年輕的書店客人,為了與肝癌奮戰十年的阿公向書店求助。團隊討論出一個方案,用阿公曾獲選「模範父親」的理由,讓阿公願意受訪,為他寫一本生命故事書。台灣的長輩普遍壓抑,把內心的不安、痛苦轉化成各種身體的症狀,是他們比較熟悉的表達方式。80多歲的阿公在引導下講了自己的生命歷程,訪談完沒多久,阿公病況急速惡化,家屬已有共識不送醫。癌末臨終原是難熬的過程,在專業的介入之下,阿公的生命故事書成為告別式上美好的紀念。

台灣常向荷蘭、日本取經長照經驗,長照土壤的厚度不亞於國外,本土接地氣的長照經驗值得重視。隨著經濟起飛,鄰里之間的情感關係愈來愈稀薄,但現今原住民的部落文化,還保留著不分你我的「互助精神」,這就是台灣長照最好的基礎。無論如河就像是都市裡的部落,用情感將書店、社區、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如河流般慢慢聚集流動起來。

「把人當人看」的人性化照顧是無論如河想做的事。期待書店兼居護所的「去機構化」實踐,讓社區護理的理念落地生根,護病關係得以發展,讓我們好好對待彼此。
 
無論如河書店一角。

來工作坊共學敘說的力量
2023年五月起,我們將舉辦六場「家庭敘事社區實踐,生命故事工作坊」,分享無論如河團隊的居家護理實踐知識,並期待透過工作坊讓民眾學習敘說的力量,希望尋找關懷生命/家庭/社區長者議題的民眾,將工作坊所學運用於自身或家庭長者。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請關注無論如河臉書粉專或私訊我們。



(首圖圖說:演員王琄到書店分享舞台劇與新書。)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