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福祉的交會點 讓每個人安心回家

2022-11-14・站所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文/孫瑞鴻‧第八屆理事、總社福祉委員會委員 照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提供 插圖素材/freepik

集結醫護相關背景人員的「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致力於把家改造成病房,讓病人有尊嚴地完成最終願望。本文由孫瑞鴻理事撰文分享她今年參與高雄年會的心得及親身經驗。

電影《回家: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我還有家人!我還有很多想告訴那個孩子的事…… 我想回家!」……幕落燈亮,影片中癌末的藤本太太在完成全家一起去美空山公園賞花、野餐的心願後,在藤本先生、女兒及一群由高橋醫師率領的在宅醫療團隊陪伴下,在自己家中安詳闔上眼睛的場景,讓我的淚水潰堤,久久無法自己。年會主持人輕輕提醒與會夥伴起身,移動到事先安排好的分組,針對這部年會特別放映的影片進行映後回饋,與談人則是由醫師、藥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長照管理督導及社工師等組成。
 
影片《回家》劇照。

疫情下 在醫院與親人道別

全球爆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迄今已三年,改變了所有的日常。今年,我的親人因髖關節手術後發現罹癌,多次進出醫院。通過疫情下醫院管制的重重關卡,我和先生終於獲准去看親人,探視時間只有五分鐘。進入病房,看著病床上白髮如霜、臉頰凹陷的親人,我們強忍住淚水,打開手機鏡頭讓遠方的家人們,一起向如嬰兒般沉睡的親人鞠躬,道歉、道謝、道愛與道別,親人眼角滑落的一滴淚水,告訴我們,慈祥的她聽到了,也釋懷了!

其實她想回家,拔掉身上的管線,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走這最後的一哩路。雖然前一次出院時,我們已在醫院與衛生所個管師的協助下,順利做好了出院銜轉安排,也申請長照2.0協助,讓孝順的弟弟、妹妹們有喘息的機會,但病情急轉直下,最後只能選擇來到安寧病房榮歸主懷。

如果能夠在人生終點有最愛的人陪伴在家臨終,那該有多好!
 

在宅醫療 厝邊ㄟ照顧

台灣第一家以「在宅醫療」運作為核心的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醫師,他同時也是學會理事長,揭開高雄年會的序幕。政府部門包含衛福部、長照司、衛生局等部門主管出席,欣見公部門從醫療、公衛、風險甚至災難等各個面向的角度關注,並擘劃疫後與在宅醫療相關之公共政策。後疫情時代,如何將日新月異的智慧科技融合醫療照顧,減少醫療及長照資源之浪費,並因應台灣將於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現況,醫師們發表論文,希望建構「醫養合一的歸人連續性照顧模式」,透過大數據分析,將醫養資訊整合以「人」為核心,延伸到健康導航APP、護理機構、居服系統、照顧共筆,擴大資通訊應用效益與服務範圍,以AI模型建立疾病風險預測,以提升整體醫療照護品質。

2022年年會的主軸是「失智症照護」,探討失智症患者的吞嚥機能及包含飲食等技巧,並有介護食品的推廣。如同《回家》影片中原本將進行胃造口手術的爺爺,因在宅醫療團隊的照護支持,重新學會以口就食,尋回尊嚴。大會第二天,身心科醫師吳佳璇分享照顧癌症家人與失智症父親的親身經驗,從醫者的角度反思生老病死給予的人生功課,精彩的講演令人動容。而近期熱門的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國際新趨勢的在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都是高雄年會的重要議題,學會也用心安排了產、官、學界與護理界的專家,在兩天的會議中進行交流,期盼共同推動「厝邊ㄟ照顧」。
 

合作社關切社員福祉

許多人從未老過,學校並沒有「如何變老」的課程。主婦聯盟合作社總社福祉委員會近年展開多項計畫,如引入包容設計理念,推廣通用設計意識,與營運團隊協力進行全社站所的空間通用化改善計畫;培訓「長照關懷宣講員」、開設「生活保健室」課程等關心社員健康;延續發展從生活材觀點出發,促進均衡飲食的計畫;各分社開設多元種類的帶狀運動健身社團,訓練社員養成運動的習慣,以避免肌少症……在在都是關懷社員福祉,也是身為理事的我最為注重與關切之處。

第八屆理事會徵詢全社社員意見,滾動中長期計畫,希望以合作社為平台、以ICA七大原則為指引,結合社間合作、在宅醫療、長照資源、合作宅等相關資源,實現「人本關懷的合作經濟,以共同力量推動社會的幸福與進步」,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安心「回家」。

(首圖圖說:2022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年會「建構醫養合一之歸人連續性照顧模式」主題演講。)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