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法通過後的下一步

2022-07-08・夏日水果真滋味

文/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張玉鈴.基金會行政主任 照片.圖/基金會提供

日本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是全球第一個將食育入法的國家,以此因應西方速食文化進入日本後,造成傳統飲食文化沒落;全球貿易下農產品進口,造成糧食自給率下降等影響。而後日本開始推廣「地產地消」,以緩解全球化所帶來之衝擊與飲食危機。

台灣直到2012年才開始提出法制的構想,2013、14年間台灣深陷廢油事件、餿水油、飼料油等食安風暴,雖然政府將《食管法》修法為《食安法》,仍無法減緩社會不安。因此由民間團體成立「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倡議立法,歷經十多年討論與社會氛圍改變,以及國會改選、萊豬進口等國際貿易壓力、新冠肺炎疫情,主婦聯盟基金會也再次發聲主張儘快通過《食農教育法》,也欣見法案終於在2022年4月19日立法通過!
 

從農業體驗深化為連結與治理

多年來食農教育經由民間各團體自主推動,如非營利組織、農會、社區組織、農業生產者團體,或是與學校合作,在台灣早已遍地開花,但多是單打獨鬥,缺乏長期及地區資源整合概念,常淪為單純農業體驗活動,無法真正發揮食農教育的理念。

主婦聯盟基金會於2015年提出「綠色飲食生活圈 」,倡導各種社會角色,例如:學校、社區、家長、消費者、農民/生產者、廚工甚至企業等,共同在食農教育中發揮作用。我們認為食農教育需要連結更多食農社群,建立網絡,進行問題溝通與對焦,發展出更多友善的系統性作法及可持續推動的在地解方,進而改變社會價值與生產環境生態;也需要加入治理概念,開展台灣農業議題水平與垂直溝通和整合。期望立法後的食農教育能跳脫校園種菜、農村體驗等活動模式,藉由飲食連結更多元的食農議題。
 
2015年飲食革命日舉辦親子野餐會,邀請親子共同連署要求食育立法。
2015年飲食革命日舉辦親子野餐會,邀請親子共同連署要求食育立法。

公私部門 中央在地都是食育推手

食農教育法雖已通過,教育的推動未來還需要中央各部會共同合作,突破業務本位,形成一個同心圓式的價值與資源整合關係,才能將食農教育的價值融合法規,嵌入民眾的生活中。例如現在農委會雖然為主責單位,但面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改變,在在都需要跨部會研商,例如農業發展面對經濟政策與國際貿易時,經濟部也是重要環節;而推展食育時,也需要教育部與文化部從教育體制與社會文化氛圍著手。
 
基金會多年投入食農教育立法,與公部門、食農團體交流匯集力量。
基金會多年投入食農教育立法,與公部門、食農團體交流匯集力量。
同心圓的最內圈是在地的食農推動力量,透過公私協力訂定具創意的「食農教育行動計畫」,對焦問題,成為食農教育法推動的拉力。相關教育單位可以研發提供融合多元價值的教材,創造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交流之環境;民間發展食農教育互動網絡也需要被支持,以建立資訊整合平台等配套措施;各地方政府可適地制定自治條例,有效整合各局處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動具在地特色的食農教育。另外,增修法規,進行介面的融合,也是重要的關鍵。如環境教育法、有機農業促進法、農業基本法、學校衛生法相關法規都與食農教育的推展有關,整合也有助於將不同的場域與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拉近。

綠色飲食生活圈 擴大食農教育的參與與深化
 

終身學習 培養對農業與永續的關懷

《食農教育法》是以教育為方法,透過終身學習,讓民眾了解食物、環境與農業安全議題均環環相扣,藉此厚植民眾食農素養,讓消費力成為我國農業結構轉型與問題解方的支持與後盾。以提升糧食自給率為例,解方可以是減少依賴國外農產品,提昇台灣本土農產品的供給質量,而這需要國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需要正視農村人力不足與勞動力老化等問題。再深入說明,市場消費價值影響農夫的種植管理方法,以及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消費者支持地產地消、重視食物的安全營養甚於外表,都是支持台灣糧食安全生產的方法,也才能藉由消費改變農業環境。

《食農教育法》不單只是教育,也是改善國民營養與健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農村老化、國際貿易對在地農村的衝擊、食物浪費等問題的解方。推動上可以從「食品安全與營養」切入,扣緊人民最關注的健康問題,再延伸導入「綠色飲食教育」的概念與作法,讓民眾慢慢建立與農業、土地的連結,甚至對氣候變遷的理解。從關心自己的健康開始,擴大到對整體環境的關懷,進而建構一個飲食與農糧、經濟、文化發展共好的社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