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腳雙溪 以風土注入食育

2024-06-06・生活提案

文、攝影/蘇怡和

曾在金車教育基金會擔任執行秘書兼媒體公關12年的簡淑慧說:「我是一個喜歡創新的人,不喜歡一套模式用到底。」基於對家鄉的情感、對生活的熱情,同時也感謝雙溪給予她成長養分,在2018年返鄉成立「注腳雙溪」,做為淡蘭古道第一個服務據點。
 

挖掘友善小農 開發特色文旅

她擔任文化轉譯者,串聯起雙溪地區有機友善小農與店家、提供綠食體驗及淡蘭古道走讀資訊,結合綠色旅行,為雙溪注入活水,把雙溪的人文土地特色鮮明化,也翻轉雙溪,希望不再被PTT 網民票選高票為新北市最沒存在感的地方。真心喜歡這塊從小成長所在地的淑慧,認為過往傳統行銷城鎮的策略,大多是以銅板經濟、優惠方案的促銷誘因,以及快閃活動的火花式型態展現,這種方式無法把雙溪的自然山水與風土特色表現出來,她眼中的雙溪處處是瑰寶,也因為熟悉,所以能夠快速抓出雙溪的多重亮點。

像是挖掘有機友善小農,與四周環繞的自然山水地景結合,還與雙溪高中合作活化土地公空間,證明雙溪處處可見百年農業文化的土地公,也強化淡蘭古道來到雙溪市街的文化路徑。淡蘭古道有250多座土地公廟,佔全台四分之一的數量,其中光是雙溪就至少有100座石造土地公。
 
在雙溪高中的土地公廟旁,有一面祈福還願御守。
雙溪至少有100座石造土地公,是當地的文化之一。
淑慧開發雙溪特有的綠色文旅,並且跨域串聯合作,像是從三貂嶺走進牡丹老鎮、追蹤礦業鐵道、找出在地文化路徑的貂之道。今年四、五月辦理生態賞螢,還結合食農教育與強化棲地復育的螢之道,每一條綠色走讀路線,都是出自對地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頭蛇帶路行程。
 

從學校進入社區 連結地方創生

淑慧認為雙溪可以從農產品出發,開展自己的特色,但農產品同值性高,且產量有限,需要注入文化與教育意涵,才能為農產品加值並創造地域品牌價值。

為此,她曾指導雙溪高中綠精靈社團,蹲點校園擔任課程發展委員,在投入的九個學期中,共同策劃有關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的教案,並邀請小農成為社團田間老師,也讓師生透過有機田實境及實作參與,認識泥土與有機友善種植方式。淑慧指導過的綠精靈副社長,也對雙溪懷抱著情感,目前正嘗試著拍攝生態紀錄片,希望記錄家鄉,同時找出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解方。
 

結合小農食材 開發低碳綠食

除此之外,注腳雙溪也推出以在地當令小農食材製作的「淡蘭飯包」,飯包菜色隨季節變化,運用地方小農的時令蔬果、蜂蜜、酵素等融入創意菜色中,陸續與在地廚藝師推出養生薑花粽、南瓜糕、山藥蜂蜜椰泥球等好吃好玩的食物,再連結青創人開發「土地公福創」系列,例如土地公餅、土地公蛋糕、土地公山藥小饅頭、螢家亮亮餅等。
 
運用在地小農食材做出賞心悅目的「淡蘭飯包」。(照片提供/注腳雙溪)
與社區人才共同開發的土地公福創系列糕餅。
她主張創造地方價值和特色必須用「打群架」的概念進行,以往單一散落的小農,生產的農產品連運送到台北的油錢都不夠,但現在她集結社區中具備料理手藝的媽媽、擅長烘焙的青年、小農四季變化的新鮮食材,還有本身熟稔的活動策劃與媒體行銷的力量,推出的淡蘭飯包、土地公伴手禮盒,創造出與地方深刻連結的低碳綠食。值得一提的是飯包剛推出時,正值疫情嚴峻,大家都不太敢外出用餐的非常時期,因此透過飯包引導旅人認識雙溪綠食材多樣性,也解決了登山者野外用餐的需求,甚至可說疫情是加強雙溪的友善農產鮮明化的反作用力。

結合在地農業、生態美學,也匯聚人才的淡蘭飯包,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飯包不只吃飽,也傳達了佈置美學,透過食材配色與造型組合,讓體驗經濟更完整、更有趣。」我們好奇所學領域為會計背景的淑慧,為何會有這些美感與整合能力?「我的敏感度是從兒時的生活場域滋養而來,我們從小就騎著單車去田野兜風、去溪邊玩,挖掘了很多秘境,都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淑慧的生命經驗中可以體悟,所有看似無用的體驗,都是成長路上環環相扣的養分。

想起赴約採訪那天,途中找不到注腳雙溪工作室,隨意詢問路邊擺攤做生意的老闆,結果瞬間群聚來好幾位伯伯阿姨說:「你找淑慧喔,我家就在她家旁邊。」「她不簡單耶,做好多事!」與淑慧行經雙溪平林大橋,也遇到居民跟她打招呼、進入雙溪高中後,圖書館主任和警衛都是她的好朋友。從歸鄉到落地深耕雙溪的淑慧,透過陪伴社區發展的過程,替雙溪注入活水,讓其中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到,同時透過療癒人心的體驗行程,帶動地方綠色經濟進而改變社區。她相信雙溪不蓋水庫,還可以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里山精神(Satoyama),走出許多不同的永續之路。


(首圖圖說:淑慧走進返鄉擔任課程發展委員的雙溪高中。)


文章留言